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1年新浪微博随手拍照解救流浪儿童的活动轰轰烈烈的在网络展开,流浪儿童问题再次走进公众的视线。2003年我国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在民政部门的牵头带领下,各地政府配合,全国已经建立了130多个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我国流浪儿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仍有一部分流浪儿童在回家后再次选择流浪。他们因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流落街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只有靠乞讨、捡破烂、打小工来维持最底层的生活,不论从儿童自身的福利角度还是从社会安全角度来看,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使流浪儿童真正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不仅关系到儿童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选择在南京市未成年人流浪保护中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观察。首先为了凸显重复流浪儿童的特征,笔者将流浪儿童也加入观察对象中,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问卷以及量表,客观真实的描述流浪儿童的一般特征,从性别比、流出地、失学原因、主观幸福感来展示重复流浪儿童与首次流浪儿童无差别的特征,再根据数据,分析重复流浪儿童区别于首次流浪儿童的独特性特征,包括自然性特征、社会性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通过系统的论述,可以发现:重复流浪儿童在群体特征、心理状况等方面,与首次流浪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我国现行的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没有对救助对象进行区分,导致了儿童重复流浪、救助资源的浪费。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重复流浪产生的原因。其中,分别从预防救助机制的缺陷、监护与家庭支持系统重建机制的不足、流浪儿童社会生活功能重建与再社会化机制的缺失、回归社会与自立路径、保险机制的困境这几个角度来说明。最后,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通过家庭支持和预防服务、社会支持和预防服务、机构支持和预防服务、政府支持和预防服务等措施的建议,促进救助工作的科学化,使流浪儿童可以真正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复流浪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是我们进行社会救助的重点,也是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