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无论到无无论的逻辑发展——王弼、郭象哲学比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弼和郭象的思想体系之间呈现出惊人的相关性。无论是在本体论的建构,还是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方面,王弼与郭象哲学都体现了正题与和合题的关系,但在一致中又分别体现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并由此引发他们哲学重心的迥异。 王弼建立无本论,突出了“无”的本体意义,又进一步将“无”与“有”相连接,可以说是贵“无”而不遗“有”,但其本体论中依然杂糅着生成论,而且“无”与“有”之间只形成了松散的连接,于是在逻辑上玄学便朝向崇有论发展;郭象在形式上扬弃了王弼的贵无理论,在致思方向上继承了崇有论,建立了独化论的本体论,但又接纳了王弼有——无一体的合理内容,将“无”在境界意义上重新确立,真正实现了“有”与“无”的圆融统一。 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方面,王弼与郭象都坚持“内圣外王”之论,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因此,他们对于名教和自然的理解在很多方面一脉相承,肯定了名教的合理性与现实中异化的可能性,坚持了自然的基本含义。但在名教和自然问题上他们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王弼对于名教持积极的态度,而郭象则采取了消极肯定的态度。在自然方面,郭象除继承王弼的自然思想外,还更多地接纳了嵇康、阮籍的自由思想,这种区别直接为王弼与郭象在统一名教与自然方式上的差别做了铺垫。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一方面承认名教的合理性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张革除现实中名教之弊以使名教合于自然,郭象则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方面认为名教就是自然的展现,另一方面又主张不应受现实中名教的羁绊,而要在名教中实现自然,凸显了逍遥、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分别呈现出“生活理想化”和“理想生活化”的不同样态。 源于王弼和郭象对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王弼哲学的重心在于政治论,在于讨论如何使现实中的名教合于自然的原则,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郭象则将主要精力放于人生论方面,建立了一个人人皆可逍遥的境界世界,凸显了超越意义,对于政治则采取了“无心”、“任”之的态度,可以说,其政治论附属于人生论。王弼和郭象是哲学史上继承与发展的典型实例,分析他们哲学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对于梳理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及认识玄学的意义都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强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引导作用,以此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现代新儒家是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群体,他们一方面赞成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另外一方面又反对全盘西化,坚持认为中国不能采用与传统文化完全决裂的激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艺苑中一朵灿烂的奇葩。然而当历史进入全面开放的21世纪,承受着西方如潮的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获得资源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断爆发,究其原因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的问题,这还
本论文以网络技术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探讨了网络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深入分析网络心理教育形成的技术基础之后,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
人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境域中的,人的存在总是受其历史境域限制的,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而人总想超越这种限制,达到理想性的、完美的存在状态,这种理想性的存在状态就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