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纳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它主张加强儿童的参与和减少儿童的排斥。目前,随着中国农村“打工热”现象的不断升温,随之衍生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却日益突出,其现象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特别是弱势留守儿童的深入研究还非常有限。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中,对于留守儿童中的部分群体还存在着被排斥、被歧视的现象。这与全纳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引发了研究者从新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群体被排斥问题的再思考。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存在的“弱势”问题,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解读,体现出一种追求教育内在公平的理念。研究者无意重复宏大叙事,而是想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并融合理论的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新的诠释。希望了解现实中的农村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情况,挖掘出事物的深层社会背景。留守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是处于学校、家庭或社会中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学习权益的缺失性、学校生活质量的低劣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留守儿童群体。这一概念是泛指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留守儿童个体或一群人,而非特指某一事实存在的小群体。研究者主要通过在A乡及其中心小学的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研究方法。归纳了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四种类型:以女生儿童为主的生理性弱势留守儿童;以内向、自卑的儿童为主的心理性弱势留守儿童;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儿童为主的社会性弱势留守儿童以及以学习成绩差为特征的成就性弱势留守儿童,从而确定了留守儿童研究的理论前提;通过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解读了各种类型的弱势处境;并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原因是形成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缘由;进而通过对全纳教育的理念的探析,结合留守儿童群体的弱势处境,更多关爱留守儿童。只有“接纳”,才会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才会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只有平等地“接纳”,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另外一个视角,对留守儿童四种弱势类型从微观层面进行新的解读,或许会引起我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反思,能够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