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而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研发、生产、试验等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网络式创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源等共享所形成的促进交流与合作的系统即创新网络,它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传递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是衡量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形式很多,包括商标、专利、论文等,其中论文与专利分别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创新成果,而基于论文合作的科学创新网络与基于专利合作的技术创新网络究竟如何演化?其演化阶段与特征如何?以及两类创新网络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这些问题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而已有研究对此关注较少,尤其缺乏地理学视角的空间表达。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演化分析框架,基于合作申请专利的技术合作网络与基于合作发表论文的科学合作网络角度,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阶段、特征及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以杭州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以2000-2020年合作专利与合作论文为基础数据,运用Ucinet、Gephi与Arc GIS软件,对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演化进行实证分析,进而验证上述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其研究结论如下:(1)创新网络结构趋向复杂化。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结构由简单向复杂方向演变,参与创新主体数量逐渐增多,合作子网络数量不断增加。相对而言,科学合作网络规模扩展速度较快,自稳步成长阶段以来创新主体参与数量远多于技术合作网络。但是,两类网络的通达性和紧密程度还不够完善,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网络结构较为松散,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高校主导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并呈双核心结构。技术合作网络由初始阶段的独立研发为主向合作创新模式为主转变,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双核心结构向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双高校核心结构转变,高校和研究机构主导着网络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是技术合作网络主要参与主体类型,衍生企业与“母体企业”合作联系紧密,但其在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并不突出,创新合作伙伴较少。此外,研究机构和医院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知识源作用。(3)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主导科学合作网络演化。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处于科学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与众多创新主体展开基础研究创新合作,对于科学合作网络的演化至关重要。而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科学合作网络中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与高校、医院相比,生物医药企业对科学合作网络的发展贡献有限,始终未成为网络的核心力量。(4)创新网络空间布局演化呈现阶段性特征。萌芽阶段,技术合作网络与科学合作网络的创新主体数量都较少,创新合作空间范围较为局限,但不同的是,科学合作网络在萌芽阶段就已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发展至稳步成长和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合作网络和科学合作网络逐步扩大创新合作空间范围,但是科学合作网络的空间范围拓展更为快速,在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尺度的网络覆盖了众多国家和地区,而技术合作网络自稳步成长阶段开始逐步与全球的创新主体建立起技术研发合作,但是创新合作涉及的国家较少,两者在空间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5)各阶段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差异明显。多维邻近性对于创新网络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地理邻近性对技术合作网络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随着网络的演化其作用逐渐减弱,但对于区域外部创新网络构建作用依旧显著;相对而言,地理邻近对于科学合作网络作用有限。而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随着网络的演化逐渐增强。战略化驱动与合作创新机制对于创新网络的演化同样重要,其中战略化驱动对于科学合作网络而言影响更大,全球尺度的创新合作所占比重更大。最后,本研究对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与提炼,包括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企业和研究机构贡献度有限、对外国际创新合作亟待加强等。然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其一,通过完善产学研创新合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进而深化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其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提高企业、研究机构的核心主体地位。其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对外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创新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