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洪流中,以我国传统的民乐合奏形式为基础,并结合西方管弦乐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器乐合奏形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特色民族元素,形成了个性化的发展趋势。2002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民族管弦乐团——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作为一个地州级的音乐团体,在成立不到八年的时间里演出的足迹就遍布了我国长江以南的绝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洪流中,以我国传统的民乐合奏形式为基础,并结合西方管弦乐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器乐合奏形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特色民族元素,形成了个性化的发展趋势。2002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民族管弦乐团——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作为一个地州级的音乐团体,在成立不到八年的时间里演出的足迹就遍布了我国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为宣传云南彝族传统文化和提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的历史沿革展开研究,并对“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原创特色彝族作品以及音乐活动等艺术成就加以综合分析,探索民族管弦乐团在推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民族管弦乐团当代发展和云南本土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有所裨益。本文以历史为纵向发展脉络进行论述。首先,对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团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的传统民乐合奏形式向民族管弦乐团的转变过程,并基于我国民族管弦乐团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云南省的民乐合奏形式与民族管弦乐团的形成,为后续深入研究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奠定基础;其次,本文运用口述史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以社会背景、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为纵向发展线路,结合采访以及自身的田野调查为主要一手资料,梳理分析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初创期、繁荣期与式微期三种历史分期的主要社会活动及艺术成就,剖析其在云南音乐文化进程中的意义;最后,结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为推进和深化民族管弦乐团在云南的深入发展提供合理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民族管弦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系统阐述云南高校葫芦丝课程情况,以三所在昆高校为例解剖葫芦丝课堂进行研究,论述高校葫芦丝课程的历史实践、现实发展、价值与意义,探讨高校葫芦丝教育的发展路径及社会意义,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优化葫芦丝艺术的发展。本文以高校葫芦丝教育研究为主线,以高校教育和葫芦丝有机融合的特色课程为主体,着眼于现实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探究高校葫芦丝教育的发展情态,推进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探讨适合时代发展与要
祁太秧歌是由祁县、太谷两地发源,流传到周边县市的地方民间小戏。它从过街秧歌的萌芽时期,受社火和戏曲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至现在成型成熟的民间小戏。祁太秧歌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内容取自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曲调出自民间艺人及众多秧歌艺人的集体智慧,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文将对祁太秧歌剧《偷南瓜》的艺术形态特征和演唱方法进行探究。首先,从祁太秧歌的历史溯源以及晋商文化对祁太秧歌的影响进行概述
侗笛是侗族传统的哨口吹管乐器,是侗族人民生活、娱乐当中必不可少的吹管乐器之一,侗笛演奏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独奏、合奏以及伴奏等。其中广西柳州市三江县是侗族的聚居地,侗笛在三江县的发展充满活力,它与竹笛等管乐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侗笛吹奏出的音色却独具特色。笔者首先要对侗笛乐器简述,其次以笔者在三江县采风时,访问三位侗笛制作人并记录他们侗笛的制作工艺进行叙述并总结归纳出他们制作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把古人所作优秀诗词与近现代音乐创作相结合的声乐作品,这种歌唱体裁体现了中国音乐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专业声乐训练中艺术歌曲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技能技巧,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了我国专业声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演唱的作品体裁。《关雎》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词表达了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与中庸之道,运用“赋、比、兴”的文学
云南汉族音乐文化虽不免与本地多元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浸润融合,但在其音乐形式中仍存留汉民族特色的音乐要素,云南汉族民歌中的“润腔”则是其特色展现和韵味生成的标志现象。黄虹作为云南声乐艺术百花园中具有优质艺术个性的奇葩一朵,她所演唱的云南汉族民歌,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传唱不衰。本文以黄虹演唱的十首传唱度较高的云南汉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自身演唱,深入分析黄虹在演唱时运用于这十首民歌中的歌唱语言和润腔
美国歌剧《Porgy and Bess(波吉和贝丝)》中的咏叹调《Summertime(夏日时光)》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很多知名作品中的一首。作品通过使用缓慢的蓝调旋律,从而开启了《波吉和贝丝》的第一幕。柔和的琴弦像波浪一样在不断翻滚和褪色,克拉拉温柔的为她襁褓中的婴儿唱着这首摇篮曲。这首咏叹调作品很快在歌剧之外找到了作为爵士乐标准的地位。自歌剧首演以来,
《西南联大组歌》是由云南本土词曲作家和国内知名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作品,一共包含15首歌曲和10次情景讲述,其中歌曲《南渡,南渡》、《爱情故事》、《印在心上》、《大师们》在作曲技法上颇具特色,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采访调查以及音乐形态分析法对以上四首歌曲的作曲技术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西南联大组歌》四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对四首作品的音乐形象设计及结构进行分析,其次对多
本文旨在对河北省曲阳县野北村的“喜乐会”这一民间乐会组织及其所传承的冀中笙管乐的音乐特点与风格进行整体性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喜乐会”与冀中地区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河北冀中笙管乐乐社呈现出的区域性文化认同与变迁。本文计划分为五个章节进行叙述。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图书馆和知网、读秀等学术网站进行文献上的搜集,整理史料及口碑材料,梳理出河北曲阳“喜乐会”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变迁
市政污水厂运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污泥中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将在对这些污泥进行农用消解的过程中产生较高生态风险。本论文以每100℃为梯度热解制备的6种污泥生物炭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300℃-800℃)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的差异,藉此对于热解工艺作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污泥原样相比,热解处理后污泥生物炭
本文以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为研究对象,以湘、桂、黔交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2020年8月与2021年8月的两次实地考察,深入探究各少数民族芦笙音乐的基本形制、制作技艺、音乐形态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虽然该区域存在三省政区的划分,但并不能割裂其音乐文化上的联系,通过芦笙音乐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各少数民族音乐存在共性认知。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技艺数字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