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东北地区胃肠道间质瘤(GIST)区域性基因突变类型的回顾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区域性基因突变类型的特点,并对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随访观察,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预后差异性,旨在提高GIST区域性基因突变的防治,改善GIST预后不良的现象。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辽宁省肿瘤医院病理科胃肠道间质瘤(GIST)存档标本、新鲜标本及门诊GIST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处理,采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标本,采用5种免疫组化学抗体进行标记并进一步诊断,主要包括CD117(A4502,多抗1B200),CD34(M7165,1B50),S-100(Z231,1B2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851,1B100),结蛋白(M760,1B100),其中CD11抗体与DOG-1抗体用En Vision两步法,其余抗体均用SP三步法。CD117以肿瘤细胞胞膜呈棕黄色为阳性,以黏膜内的肥大细胞作为阳性内对照。S-100为胞核和胞质着色,其余均为胞质着色;诊断标准:常规形态符合GIST诊断要点,免疫组织化学80例因CD117阳性而诊断:其中150例胞膜弥漫阳性,5例因胞膜弱阳性、胞质高尔基体区阳性而诊断;10例CD 117阴性者中有4例CD34阳性而诊断,另6例因SMA、结蛋白和S-100均阴性,排除了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而纳入本研究;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分析:用DNA提取试剂盒(Qiagen公司)提取7例新鲜组织和158例石蜡包埋组织的DNA,行PCR扩增。结果东北地区GIST患者80例中共检出c-Kit基因突变51例,构成比为63.75%,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为45例,占所有突变88.24%,9号外显子突变3例,突变率为5.88%;13号外显子突变1例,突变绿为1.96%。PDGFRA基因突变检测5例,突变率为9.80%。c-Kit与PDGFRA基因突变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6例基因突变GIST患者中53例为复合性突变,3例为单纯性突变,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点突变最常见,其次为缺失突变20例占35.71%(20/56)和插入突变7例占12.50%(7/56)。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比较东北地区GIST患者的基因突变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肿瘤原发部位、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胃GIST的总突变率及c-Kit外显子11突变率较其他部位GIST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性。GIST的基因突变率及突变方式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无显著性关系,并且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中国东北地区GIST基因突变类型与世界突变类型相同。GIST患者中有近70%为c-Kit突变,PDGFRA也出现在约5%-10%的患者中。c-Ki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第11号外显子。突变的方式频率主要以点突变、缺失突变为主。并且基因突变及突变方式与患者的GIST的大小、核分裂相、恶性潜能及预后没有显著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