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漢字的發展史是漢文字系統運動的歷史。作爲文字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字量可以反映一個文字系統的規模、應用範圍、成熟程度等特點。斷代測查是字量研究的重要方法,通過斷代測查獲得詳細數據,觀察漢字演變,理顺漢字發展脈絡,從而總結漢字發展規律。歷時比較可以進一步了解漢字發展歷史,確立歷代漢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位。從斷代的角度看,目前從殷商文字到戰國文字對於字量字頻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西漢早期文字是古今漢字轉换的階段,文字的形體書寫和用字情況複雜多變,且文字内容豐富。對這一時期的字進行系統處理和分析能夠填補這一時期相關文字系統研究的空白,同時也可以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歷時比較,更全面的了解漢字發展規律。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了研究對象和内容,包括了目前已公佈的17種西漢早期簡牘文獻材料,并總結了其文字考釋現狀和文字本體研究情況,說明了研究意義和方法。第二章釋文改釋。字形的考釋認定是進行字量研究的基礎因素。筆者對釋文進行校訂,以確定所有文獻用字的釋讀,将改釋的字頭按地區分節列表說明,爲下一步窮進性分析和描寫打下堅實基礎。第三章字量研究。本章分為三節,首先從異構、異用、合文、重文、訛字等角度進行說明,確定字的統計規則,統計有單字量3731字,用字總量113669。然後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字頻分級,了解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情況,體現不同的單字在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共時和歷時的比較。共時層面,著眼文獻種類,進行文書類和古籍類的比較,以張家山漢簡和銀雀山漢簡爲例從字量字頻角度對照分析用字異同;歷時層面,以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文獻和張家山漢簡法律文獻爲例對比,從中總結不同時期相同文獻類型用字特點。第四章西漢早期簡牘異體研究。主要立足構件,從異體數量和異體類型,包括構件的移位、替换、增減等角度了解這一時期的異體字,并統計頻率分佈情況。第五章《說文》未收字。分三節,首先考察了西漢早期簡牘中《說文》未收字概況,共581個,用字總量爲1349,從未識字、傳承字、新出字進行了字量字頻統計;然後分析了《說文》未收字的字量字頻特點,最後與秦簡對比,探討傳承字中傳承淵源關係。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本文始終採用數據化手段,對材料進行窮盡性整理,力求數據準確,結論科學化,解決問題。論文的創新之處:首次對現有西漢早期簡牘文字材料進行了盡可能全面的搜集、清理,運用數據庫完成了字量、字頻的統計分析,並作了共時和歷時層面的比較,填補了這一時期相關研究的空白。充分運用定量統計法,首次對西漢早期簡牘中出現的異體字數量、異體類型等進行了窮盡性統計,以量化形式,客觀描寫簡文中的異體字。首次整理出西漢早期簡牘《說文》未收字,並作了字量字頻分析,這一時期《說文》未收字在傳承字和新出字量化統計分析中,傳承字使用率高,新出字與罕用字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