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农村建设和国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这一政策背景,本文以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为研究切入点,以构建需求导向的供给模式和需求导向的供给制度为目标,对农村公共产品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项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通过相关研究,在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以及供给模式和供给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需求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需求特征、影响因素和需求趋势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民需求位序结构的总体分析和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和身份的农民需求的比较分析表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差异性、动态性以及显著的趋向性等特征,农民将按先生存后发展,先眼前后长远作为其需求显示的价值判断标准。其次,采用x2-检验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对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和需求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与识别。x2-检验结果表明,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3组8个变量中,除年龄外,性别、文化程度、身份、家庭人均纯收入、收入主要来源、村庄地理位置和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位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明了需求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计量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中的每一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需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以影响因素的变化态势、农业产业化指数和农民消费支出结构、农民消费预期为依据,得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趋势的综合分析结果,即由三个层级构成的需求优先序:教育、医疗、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为第一层级需求,养老保障、环境、治安、农产品销路、发展资金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第二层级需求,交通、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和大型农具则构成第三层级需求。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调查分析其供给总量、质量、层次结构等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农民满意度的调查对供给效率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收入水平与农民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性;农民供给意愿普遍较低,在将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主要归于政府或村集体的同时,认为农民合作供给和市场化供给也应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农民需求位序结构、政府政策方向和重点以及公共投资回报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趋势进行了分析。
从供给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供给成本以及供给的公平性等方面对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存在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管理效率低下等引致的效率损失问题,也存在因较大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区域差异而导致的公平性问题。其中,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经济水平、农业生产的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自然地理因素等非制度体制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制度、体制和机制因素则是引致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需求导向的供给模式和供给制度选择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需适应性的保证。首先,在对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农村社区供给和志愿供给等典型模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需求导向的政府、市场、农村社区和志愿供给多种供给模式的有机组合,即多维供给模式。并认为针对不同属性、不同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需选择合理的供给模式组合与之相适应:对于农村纯公共产品而言,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模式组合更具合理性;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合理选择应是多极主导供给模式: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政府供给为主,志愿供给为辅的多维供给模式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理性选择;对于中等发展水平地区,多维供给模式体现为政府供给主导下的政府、市场、农村社区、志愿供给多种模式协调互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逐渐减少准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社区与市场供给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其次,在对供给主导和需求导向的两种供给制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核心内容,即需求导向的供给决策、公共产品需求表达和需求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并从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民需求信息收集机制、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培养农民现代民主意识等方面,提出构建需求导向的供给制度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