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采用法国年鉴学派所主张的长时段历史观,把明清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进行考察。
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区域开发史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史上在同一地区,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程度并非一致,从而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受自然环境、政治统治、经济开发、交通建设、移民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各个地区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而广西地区发展的差异,由秦至宋大致表现为南北部发展的差异,也就是桂北尤其是桂东北地区发展较快,其它地区尤其是西南部发展则相对滞后。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原先的南北部差异出现了变化,发展的格局呈现出东西部差异超过南北部差异的改变。这一变化的过程较为缓慢,至清代乃至近代才最终完成。时至今日,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差异仍十分明显。
明清时期是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期,在这一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更为明显。本文第一章分析广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指出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即柳州——南宁一线以东地区地形较低平,以丘陵、平原为主,耕作条件较好,发展较早。而此线以西地区的岩溶地貌发育很广,山多地寡,石多土少,耕作条件差,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章回顾明代以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指出在明代以前,广西的社会经济已经出现区域性差异,从秦至明代,都是自北向南开发,因此南北部的差异很明显,但在存在南北部差异的同时,又孕育着东西部的差异,即由于广西与中原的交通主要靠湘桂走廊,桂江流域成为秦到宋代最重要的交通线,桂江和西江流域率先得到发展,桂东北和桂东地区发展远快于桂东南地区,更快于桂西地区。由于这样的差异,唐宋政府在广西实行羁縻制度,羁縻州县多分布在桂西地区,即反映了广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呈现的自北向南推进开始转变为自东向西推动的态势。
明清两朝正视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在广西实行土流分治政策。在设置土司与改土归流的交替过程中,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广西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控制。明清时期,广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而且土地不断得到开垦,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高产旱地作物玉米、番薯的引种推动了山区的开发,也使得广西的粮食生产不仅自供有余,还外销广东,从而使两广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由于大量外地移民迁入,桂东南开发的速度加快,经济水平赶上桂东北地区,使桂东地区内部的发展水平渐趋一致。而桂西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发展仍较迟缓。
明清时期广西的交通网络已形成,构成了桂林和南宁为中心的南北交通网络。明代广西城镇的建设,较注意在卫所驻地设立新的县级治所,新设立的土司也掀起建城的高潮,新建城镇相对集中于桂中和桂西。清代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改流地区多建新城,新建城镇多集中于桂西地区。本文疏理了广西地区移民的情况,指出自明代开始,广西大规模地接受外来汉族移民,汉族移民的迁入方向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如潮水般进入广西,大致造成目前广西桂东多汉族、桂西多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格局。
明清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出现的区域性差异,其成因极其复杂,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是明清时期广西社会发展形成差异与有所整合的自然基础,在经济、政治、交通、移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受湖南和广东两省强大地缘经济的影响,桂东与桂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大致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