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黄恩蚜小蜂对B型和Q型烟粉虱若虫的寄主选择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型和Q型是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型,且先后侵入我国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发现在很多地区Q型烟粉虱成为了田间的优势种群,而寄生蜂在Q型烟粉虱竞争替代B型烟粉虱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在实验室条件(27±1℃、L∶D16∶8、RH70-80%)下研究了烟粉虱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sophia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功能反应以及这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对子代蜂发育历期、寿命、繁殖力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
  (1)浅黄恩蚜小蜂在B型和Q型烟粉虱若虫上的寄生行为过程基本上表现一致,即体外检测寄主、体内检测寄主-产卵。浅黄恩蚜小蜂体外检测时间在B型和Q型烟粉虱若虫间差异不显著,而寄生Q型烟粉虱若虫时的体内检测寄主-产卵时间(190.2±14.6s)显著高于寄生B型时所用时间(140.O±7.5s)。浅黄恩蚜小蜂在非选择条件下寄生B型烟粉虱若虫的数量(8.1±0.5头)及总产卵量(9.3±0.6粒)显著高于寄主为Q型烟粉虱时的寄生数量(6.3±0.5头)及总产卵量(7.0±0.6粒);而被寄生若虫单头着卵量在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选择性条件下,浅黄恩蚜小蜂寄生B型烟粉虱若虫量(3.1±0.4头)、总产卵量(3.8±0.5粒)及被寄生若虫单头着卵量(1.2±0.1粒)都显著高于寄生Q型烟粉虱时的情况(1.8±0.3头、1.8±0.4粒、0.7±0.1粒)。
  (2)寄生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寿命和繁殖能力是衡量寄主适合度的重要指标。以B型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卵-黑蛹(7.2±0.1d)、黑蛹-羽化(5.2±0.1d)的发育时间与以Q型烟粉虱若虫为寄主时的相应发育时间(7.3±0.1d、5.6±0.1d)间无显著性差异。以B型烟粉虱为寄主时寄生蜂的羽化率(73.55±1.42%)与以Q型烟粉虱为寄主时寄生蜂的羽化率(68.42±13.01%)间也无显著差异。B型烟粉虱繁殖出的子一代浅黄恩蚜小蜂的平均寿命(17.1±0.8d)和产卵总量(73.3±3.5粒)与Q型烟粉虱繁育出的小蜂平均寿命(16.0±0.7d)和产卵总量(67.9±3.0粒)间均无显著差异。
  (3)无论寄生蜂是否交配或寄主生物型是否相同,浅黄恩蚜小蜂的取食行为过程基本表现一致,且主要分为三步:①体外检测寄主,②产卵器穿刺寄主并检测寄主内环境,③取食寄主体液。不同交配状态的浅黄恩蚜小蜂在B型和Q型烟粉虱若虫上的体外检测寄主时间基本相同。烟粉虱生物型对浅黄恩蚜小蜂产卵器穿刺寄主及检测寄主内环境时间没有影响,但交配过的寄生蜂在Q型烟粉虱若虫上的产卵器穿刺及检测寄主内环境时间显著短于未交配过的小蜂。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对浅黄恩蚜小蜂的取食时间没有影响;而交配过的浅黄恩蚜小蜂取食时间显著长于未交配的小蜂。浅黄恩蚜小蜂雌蜂取食B型和Q型烟粉虱的数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对于同一生物型而言,交配过的雌蜂能够取食更多的烟粉虱若虫。
  (4)浅黄恩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取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各寄主密度下,烟粉虱生物型对该蜂的取食数量没有影响,但寄生数量受烟粉虱生物型的影响显著。浅黄恩蚜小蜂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对B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模型为:Na=1.2485Nt/(1+0.0634Nt),对Q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模型为:Na=1.1189Nt/(1+0.0648Nt)。该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B型和Q型烟粉虱的最大日致死量分别为19.7头和17.2头。
  (5)B型和Q型烟粉虱不同比例组合下,随供试B型和Q型烟粉虱数量的增加,其被浅黄恩蚜小蜂寄生和取食的数量也增加;在固定Q型烟粉虱数量的各组合间,被小蜂寄生和取食的Q型烟粉虱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固定B型烟粉虱数量的各组合间,被小蜂寄生的B型烟粉虱数量间差异显著,但取食数量无显著差异。当B∶Q为1∶1、2∶1、3∶1、4∶1、5∶1时,浅黄恩蚜小蜂寄生B型烟粉虱的数量都明显高于寄生Q型烟粉虱的数量;当B∶Q为1∶2、1∶3时,小蜂寄生两生物型的烟粉虱数量间都不存在差异,而B∶Q为1∶4、1∶5时,小蜂寄生Q型的数量才明显多于寄生B型的数量。
其他文献
试验于2007-2009年在中国FACE试验基地(江苏扬州江都小纪镇良种场,119°42′0″E,32°35′5″N)进行,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主区为臭氧浓度处理,处理圈(E-O3)臭氧浓度为对照圈(A-O3)臭氧浓度的1.5倍,不同小麦品种为副区,供试品种为扬麦16、扬麦15、扬辐麦2号、烟农19和嘉兴002。主要结果如下:  1.O3浓度增高均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间差异及O
学位
本研究为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免疫化学分析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农药残留分析,以新烟碱类杀虫剂氯噻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氯噻啉的间接竞争ELISA法,并应用于环境和农产品样品中氯噻啉残留检测。  合成了氯噻啉半抗原,通过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于牛血清蛋白(BSA)制备了免疫抗原,通过混合酸酐法偶联于卵清蛋白(OVA)制备了包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和BALB/c小鼠获得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当包被抗
学位
本实验室将Harpin蛋白编码基因hrf1基因转入水稻获得的转基因系NJH12具有抗病、耐旱等特性。在NJH12的表达谱中,发现OsSsr1基因表达上调。本实验水稻cDNA文库中克隆到的全长2173bp的OsSsr1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该基因功能未知。本实验将OsSsr1基因定向克隆于带有组成型表达玉米泛素启动子(Ubi)和hph基因(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VOsSsr1中,
学位
本文以江苏省部分地区杂草稻为供试对象、两个常规栽培稻为对照材料,对其进行了植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相关的杂草化特性、竞争关系以及化感潜力等研究。  本文研究了江苏省12杂草稻杂草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部分杂草稻生物型株高变异范围在68.51-122.34cm之间,株高偏矮,分集能力强,分集数多于常规栽培稻。在穗部特性方面,穗长较短,穗型开放松散,有效穗数较少;部分杂草稻具短芒,果皮红色,结实率较低,
学位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品种更新以及害虫抗药性增强,二化螟在许多地区危害加重,甚至出现局部爆发危害现象,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搞好二化螟防治,江苏等地区运用推迟播栽期和隔离育秧等措施进行栽培避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水稻生育期所限,推迟播栽和隔离育秧并不能完全避开发蛾高峰,因此还需筛选持效期较长的药剂进行移栽
学位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寄主范围广,通常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对水稻的危害总体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作物布局的多样化,致使大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但水稻螟虫的防治习惯于以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为主,兼治大螟,很少专门考虑或测定药剂对大螟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水稻螟虫防治需求,首先以饲料涂
学位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一种嗜热、好氧的G+杆状细菌。该菌分布广泛,能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还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类物质,是目前生防细菌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细菌。芽孢杆菌产生抗菌物质包括脂肽类、聚酮类、肽类、磷脂类和多烯类等。其中,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脂肽类化合物占芽孢杆菌抗菌物质的绝大部分。脂肽类化合物包括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泛革素(
学位
本文以江苏、上海等地区的小麦田菵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测定法测定了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水平;以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测定法,测定了其对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醋类(AOPP)及环己烯酮类(CHD)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并运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的多抗性水平;采用培养皿法,初步研究了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半翅目盲蝽科(Heteroptera:Miridae)。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转基因棉的大面积种植,加之棉田防治棉铃虫周药的急剧减少,其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就温度、光周期对绿盲蝽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和不同寄主对绿盲蝽体内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以及海藻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期以加深了解绿盲蝽随温度、光周期变化的种群动态变化以
学位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平均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10-30%的损失。目前,对该病害的控制主要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同时辅以化学防治;但由于该病原菌易变,新的致病和抗药性群体的产生分别易导致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和药剂失去利用价值。因此,稻瘟病的防治始终是水稻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难题。控制该病害的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病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分子调控机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