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一种与人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相类似的胆管癌动物模型,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观察、可重复性高、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以进一步用于胆管癌的发生与侵袭转移机制的体内研究、寻找胆管癌的早期预防与诊断方法、胆管癌生物及靶向治疗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等。 方法: 1.选用动物为Balb/c雄性小鼠,药物选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药量为100mg/Kg/Week,以生理盐水稀释,灌胃药量为25mg/Kg/Week,以玉米油稀释。预实验后,将120只小鼠按需随机分为五组:(1)BLANK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n=20)。(2)DEN组:每周腹腔注射DEN1次,连续2周,以后每周1次行DEN灌胃(n=20)。(3)LMBDL组:仅行左、中肝管结扎及胆囊切除(预实验中未切除胆囊容易并发严重胆囊炎,故正式实验中予以切除,n=30)。(4)DLD组(DEN+LMBDL):在完成2周腹腔注射DEN后进行左、中肝管结扎及胆囊切除,然后持续每周1次DEN灌胃(n=30)。(5)DSO组(DEN+Sham Operation):处理过程与DLD组相同,但在手术处理时不结扎左、中肝管(n=20)。经不同处理后密切观察不同阶段小鼠精神状态、外观及活动及情况,并详细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于0周、1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行病理检查,记录胆管内囊性增生、囊性非典型增生、胆管肿瘤及胆管癌的发生时间,明确胆管癌出现时加做免疫组化验证;死亡动物均行进行解剖检查明确死因。 2.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体重、生存时间等用均值和标准差(X±S)表示。各指标采用相应方差分析,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至24周时,仅DLD组肝脏中表现出胆管癌组织变化,成癌率为87.5%(7/8),其余4组均未出现胆管癌组织。 2.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CK-19、MUC-1、AQ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DLD组表达明显增高,较其余4组有显著差异,证实仅DLD小鼠肝脏组织中形成胆管癌。 3.各组小鼠实验过程中的一般情况:LMBDL术后1~2小时可恢复部分活动能力(如缓慢爬行),术后1~2天即可恢复进食,至术后1周左右可完全恢复。至24周时,BLANK组小鼠与LMBDL组小鼠毛色光亮、活跃度好,两组间体重无明显差异(F=0.706,P>0.05);DEN组、DSO组、DLD组小鼠毛色干枯、脱毛、消瘦、呆滞、活动减少,特别是DLD组小鼠呈恶病质表现,活动明显减少或无活动,三组间体重也无明显差异差异(F=0.019,P>0.05);进一步比较前两组与后三组体重发现,差异有明显差异(F=33.859,P<0.05)。 4.各组小鼠的死亡原因有手术致死、术后肠梗阻、肝衰竭或大量腹水、灌胃穿孔等,总体死亡率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DLD组、DEN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P=0.839 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分析显示:除去空白对照 BLANK组外其余各组实验小鼠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701,P>0.05),表明增加LMBDL手术相对于单独使用DEN并不缩短总体生存时间,对小鼠生存无明显影响。 结论: 1.胆汁淤积、二乙基亚硝胺是胆管癌形成的危险因素。 2.低剂量二乙基亚硝胺联合部分胆汁淤积短时间内(24周)可诱导小鼠形成肝内胆管癌。 3.低剂量二乙基亚硝胺或部分胆汁淤积单独作用短时间内(24周)则无法诱导小鼠胆管癌形成。 4.同传统常用胆管癌模型相比,部分胆汁淤积联合二乙基亚硝胺的小鼠模型人胆管癌发生过程相类似,同时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容易观察、可重复性高、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可用于胆管癌的发生与侵袭转移机制的体内研究、寻找胆管癌的早期预防与诊断方法、胆管癌生物及靶向治疗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