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上游是主要的产流区,中下游地区是主要的耗水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上游产水一直难以满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尤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下游的水量减少造成了下游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黑河上游以祁连山区为主,主要覆盖有山地针叶林、灌丛及大量草地。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祁连山区植被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20世纪中期许多森林转化为草地和农田;到21纪初期由于封山禁牧及植树造林的实施,上游森植被有了较大的恢复。上游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的相互转换势必会对上游水文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认识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首要的任务是要理解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文过程。只有通过理解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文过程及变化机制,才能更好的评估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因而,本论文以黑河上游天老池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野外观测样地,对流域内青海云杉林及草地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对植被冠层截留、地被物水文特征、植被蒸发散、典型植被下土壤蒸发及典型土壤水文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1、青海云杉林冠截留过程中,林内穿透雨和林外降雨量之间呈现明显的两个阶段:林冠饱和前和林冠饱和后。其中,林外降雨量4.0mm为分界点。在降雨量小于4.0mm之前,林内穿透雨主要以自由穿透雨为主;在降雨量达到4.Omm以后,林冠达到饱和,林内穿透雨主要由冠层滴落水滴为主。林冠截留率在林冠是否达到饱和时有较大的差异:在林冠达到饱和前,林冠截留率远高于林冠饱和后的林冠截留率。通过对降雨强度与截留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0min尺度上降雨强度和林冠截留量之间呈较好的相关关系。总的来说,林冠截留量随着10min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量与降雨强度之间是发散的关系,发散点最上方线定义为“干线”,其代表了林冠100%对降雨截留;而最下方线定义为“湿线”,其代表着林冠饱和后的林冠蒸发为林冠截留量。此外,通过青海云杉截留样地90个截留桶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不管是在小降雨事件、中降雨事件还是大降雨事件下,林冠截留率均随林冠盖度和植被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率与林冠盖度和植被面积指数之间呈发散的关系,中降雨事件下林冠截留率的增加速率要快于大降雨事件下的增加率。草地冠层截留人工实验观测发现,草地冠层截留过程与青海云杉林冠截留过程类似,同样可以分为冠层饱和前和冠层饱和后。其中禁牧草地需要降雨量达到1.8mm才能出现穿透雨,而放牧草地仅需要1.1mm降雨量并可以出现穿透雨。在出现穿透雨前草地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在达到穿透雨点后,冠层截留量将随降雨量的增加逐步达到稳定,草地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相关性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拟合。通过比较分析草地冠层截留量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穿透雨出现前,截留量的增加不受降雨强度大小的影响,而当降雨量大于穿透雨点后,降雨强度对草地冠层截留量影响较为明显:在降雨强度<0.7-0.8mm/min时草地冠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降雨强度超过1.0-1.2mm/min冠层截留量反倒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有所下降。利用人工降雨法和水浸泡法测得的草地冠层饱和持水量相差较大,其中降雨强度小于0.3mm/min测的草地冠层饱和持水量(禁牧草地:1.95mm;放牧草地:1.29mm)可以认为是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草地冠层饱和持水量。2、不同测量方法得到的苔藓层饱和持水率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用降雨法测得的苔藓层饱和持水率平均值为682.48%;水浸泡法得到的苔藓饱和持水率为766.22%。相较于水浸泡法,降雨法更容易受苔藓层各参数的影响,初始含水率、苔藓密度对苔藓层饱和含水率的影响均是一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苔藓蓄积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有一定的增加,观测期间平均蓄积量为13.0t/hm2,而苔藓饱和持水率随海拔的升高有一定的下降趋势。综合苔藓蓄积量及饱和持水率变化特征发现,研究区苔藓饱和持水量随海拔变化不是很明显,苔藓层饱和持水量平均值为7.40k/m2,相当于7.4mm的降雨量。3、典型晴天草地蒸发散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形式,采用Gauss型函数拟合其变化趋势精度较高。草地植被蒸腾在早晨和傍晚均很低,在中午15:00时左右达到最高,一天内草地植被总蒸腾量为0.727mm o典型晴天草地蒸发散基本上与所有的气象要素相关,其中与空气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是气压,太阳辐射及土壤湿度等。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草地蒸发散强度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空气温度,其次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典型晴天,青海云杉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4.20-4.66g·cm-2h-1之间变化。树十液流密度日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其次足冠层顶端空气温度、地表土壤温度等,然而土壤水分对青海云杉树干液流密度的日变化影响不显著。通径分析显示在我们所采用的7个环境因子中对树干液流密度产生最大直接影响的是冠层顶端空气温度,其次是光合有效辐射,而土壤温度对树干液流密度则有较大的负相关关系。生长季期间单株青海云杉日蒸腾耗水量在0.023-12.10kg/d之间变化,平均值为6.Okg/d,日蒸腾耗水量在晴天和阴雨天相差巨大。从月尺度上来看,青海云杉日蒸腾耗水量从5月初的较低水平直上升,到7月底8月初的时候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低,在观测期间内单株青海云杉的总耗水量为803.75kg。月尺度上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和青海云杉日耗水量变化趋势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冻土的消融作用对青海云杉蒸腾耗水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相关性分析来看,青海云杉日蒸腾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光合有效辐射和地表土壤温度及冠层顶端空气温度影响。4、利用Lysimeter蒸渗仪对土壤日蒸发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下土壤蒸发受林冠结构特征的影响较大,林下7号和8号Lysimeter蒸渗仪观测到的有效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17mm/d和1.70mm/d;而林外观测数据显示,在移除林冠结构的影响后,7号和8号Lysimeter蒸渗仪观测到的土壤蒸发日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其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2.20mm/d和2.44mm/d。在相同气象条件下,由于土壤质地差异带来的土壤日蒸发量相差10.9%。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对土壤蒸发有一定的影响,而表层0-1Ocm土壤属性特征对土壤蒸发影响最大。2011年草地土壤日蒸发量平均值为3.76mm/d;2012年草地土壤日蒸发量平均值为2.90mm/d,由于降水及气象因素的差异导致两年间的土壤蒸发量差异达29.6%。对比生长季不同植被下土壤日蒸发量发现,草地土壤蒸发量要明显高于青海云杉土壤蒸发量,在去除植被冠层的影响后草地土壤蒸发与青海云杉土壤蒸发之间的差异明显变小。此外,不管是青海云杉土壤蒸发还是草地土壤蒸发均与蒸发皿观测到的潜在蒸发显著相关,草地土壤蒸发与蒸发皿潜在蒸发之间相关性最高。观测期间青海云杉林内土壤蒸发平均值为1.44mm/d,为同期潜在蒸发平均值的38.1%;林外观测到的土壤蒸发平均值为2.32mm/d,为同期潜在蒸发平均值的83.7%。从土壤蒸发所占同期潜在蒸发的比率来看,林外土壤蒸发是林内土壤蒸发的2.2倍。对比分析草地与青海云杉土壤蒸发与所占同期潜在蒸发的比率来看,草地土壤蒸发是林外青海云杉土壤蒸发的1.2倍,该增加比例仅为林内和林外青海云杉土壤蒸发增加比例的1/6左右。植被变化对土壤蒸发日变化起最为重要的影响。5、青海云杉土壤0-30cm总的饱和蓄水量达249.4mm,土壤饱和含水率高达184.74%;草地0-30cm总的饱和蓄水量为161.8mm,饱和含水率为44.21%。相比较而言,青海云杉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比草地土壤高。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显著,在相同土壤水势下青海云杉土壤持水量要大于草地土壤持水量。青海云杉¨土壤0-30cm土层田间持水量为0.648cm3/cm3,凋萎点含水量为0.126cm3/cm3;而草地土壤0-30cm土层田间持水量为0.403cm3/cm3,凋萎点含水量为0.062cm3/cm3,不管田间持水量还是凋萎点含水量青海云杉土壤均要大于草地土壤。2011年生长季期间青海云杉和草地0-30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5cm3/cm3和0.23cm3/cm3;2012年生长季两者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1cm3/cm3和0.26cm3/cm3.青海云杉平均土壤水分含量要比草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高50%左右。通过对不同水文过程分析发现,相比于草地,虽然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偏大,植被蒸腾耗水量比草地高,但是青海云杉林下土壤蒸发要低于草地土壤蒸发,加之青海云杉林下地表径流发生几率非常微小,林下苔藓枯落物层的持水、保水作用,增加了土壤的下渗水量,使得青海云杉林内土壤水分高于草地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