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语言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模糊语言的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一个广泛的语言背景中即对话和写作中。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言环境之中。模糊语言的熟练运用往往会带来一些特别的审美和语用效果。这就使研究模糊语言有了重要意义。在举世闻名的诗化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由于其大量运用了模糊语,《红楼梦》中使得模糊语言翻译在衡量《红楼梦》译文质量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方面。不同的译者根据各自对模糊性的理解会给出对同一模糊语言不同的翻译。通过对比不同译者对同一模糊语言的翻译,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源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为不同译文的评价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将以阿布都?克里木?霍加等人翻译的《红楼梦》维译本为语料,着重比较其中汉维语模糊语言的翻译。首先笔者给出了《红楼梦》中模糊语言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用层面的一般阐述。同时提出了模糊语言翻译中的一个一般原则:为了完整的传递源文本的表层和深层意义,同时反映出原文的风格,使原文的艺术效果可以在目标文本中重现,使译文读者可以得到与源文本的读者相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翻译策略:1)将原文的模糊语言翻译为模糊语言;2)将模糊语言翻译成准确词语;3)将原文准确语言翻译为模糊的词语。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从模糊语言的视角,研究译者对模糊语言的翻译,本文把模糊语言的理论引入了对《红楼梦》译文的评价研究中,并期望文中得出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未来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