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网络系统性能分析与组网部署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安全、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车载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VANETs)应运而生。车载网络通过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车辆间通信,大幅度提高道路行车的安全性与交通运输的有效性。为了确保安全预警信息与车流拥塞信息能够实时、可靠地传输,车载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必须得到提升。而车载网络的自身特性,诸如高速移动性、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车辆位置分布的随机性、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等,都严重影响着通信系统性能,也对车辆间无线通信的可靠传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网络随机特性与无线传播环境等不同因素对车载网络系统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高速公路场景下动态随机的车载网络进行理论建模,深入地分析了网络拓扑变化、车辆移动特性、无线衰落信道以及用户主观行为等不同因素对车载网络系统性能的影响,为车载通信系统的上层协议设计以及网络规划部署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根据车载网络对数据业务持续传输的需求,对高速公路场景下的无中心车载网络进行建模,研究了网络拓扑变化对持续连通性能的影响。基于车辆到达服从泊松过程的假设,本文得到了车间距离与车辆相对速度的分布特性,进而推导出通信链路持续连通概率,并将链路连通性能扩展到全网性能分析中,得到了网络传输容量、全网连通概率、多跳通信中断概率以及节点孤立概率的解析表达式。2)受车辆移动特性与无线传播环境的影响,通信车辆之间的无线链路容易被附近其他移动车辆所遮挡。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存在车辆遮挡的无线信道模型,分析了车辆移动特性以及实际信道模型对通信链路性能的影响。根据存在车辆遮挡的路径损耗模型与无线信道状态转移模型,本文推导出车间通信链路连通概率与任意车辆节点孤立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结合车辆节点的相对运动速度,得到了链路持续时间的分布特性,进而研究了无线信道参数、车辆移动特性以及相对运动情况对链路传输性能的影响。3)针对驾驶员的主观行为对车载网络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基于车间协作通信的链路连通性能分析模型,采用能够准确描述信道衰落特性的无线信道模型,分别针对当网络中的干扰信号呈现独立同分布以及独立不同分布的两种情况,推导出车间协作比例与链路连通概率之间的关系。基于所建立的分析模型,本文分别在Nakagami与Rayleigh衰落信道下,得到了最优协作比例与不同系统参数之间的数值关系。分析结论揭示了车间协作比例对网络连通性的影响,为车载网络的规划与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4)本文借助路边基础设施和中继车辆来提升车载网络系统性能,针对基于基础设施和中继车辆的车载通信系统,提出了基于中继传输的网络性能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实际测试的双斜率分段路径损耗模型,通过叠加无线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分析了中继传输对基于基础设施的车载通信信道容量以及链路连通概率的影响。基于随机泊松点过程理论,本文分析了存在中继车辆节点的车载网络连通性,得到了中继节点比例与全网连通概率之间的数值关系,考虑发射功率限制以及系统干扰因素,进而研究了中继节点比例的配置问题。分析结论可以为车载网络设计与部署的参数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着重从大庆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4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推动工作流程持续优化的对策。
阅读提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了什么?$$近日,记者奔赴浙江,走访
报纸
城市道路交叉口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典型的交通瓶颈,汇集了大量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极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进而导致整个交通路网运行效率的降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专业劳动技能培养处于中心地位,教学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学内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宣布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健康龙江”2030规划也已颁布实施,完善养老服务已成为黑龙江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龙江社区养老在经济供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馆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对人们的心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用互动体验的方式展示科学原理、传播科学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馆保持创新活力
基于适宜机械化采摘的弧形与平形茶树树冠,分析了两种形状树冠在树高与树幅变化、叶层分布、新梢生长及产量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机械化采摘茶园树冠培育的基本方法,以及幼龄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