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里,三十年代的文学有一个最大特征,那就是“大众化”,当时以左联为首的进步文艺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这场运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对文艺所采取的大众态度宣告了封建旧文学及其余孽的彻底失败,从此“大众”在文艺领域真正占有了一席之地。 “启蒙与救亡”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过程,近一百年的中国文学,“从一开始便踏上了由‘化大众’和‘大众化’这对孪生主题共同导引的轨道”,“戊戌政变”之后,中国的智识者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化大众”的努力,同时,为了真正达到“启民智”的目的,他们对他们的话语及他们自身实施“大众化”的改造。到了30年代,知识阶级的“大众化”改造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作家“与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的融合问题被紧迫提上日程,“大众”成了左翼文学服务的第一对象,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着重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包括“启蒙与救亡”、“大众化与化大众”、“旧形式与民族形式”三组相关概念来考察这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艺运动对前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后期文学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