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发端于民族发展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发展应确立一种与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相适应的道路取向,追求符合实际需求的真实的发展。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充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发展的内在力量。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中获取思路和分析工具,对少数民族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形成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突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扩展人力资本研究的范畴和视域,对少数民族发展做出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富有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视角观察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时,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含义随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及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含义。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不仅是经济再生产的载体,也是文化再生产的载体,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属性。以此为基点来审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就会发现:人力资本理论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本异质性主要是指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即在相同文化背景下(或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的人力资本由于投资大小,或者说是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同质不同量的差异。但事实上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还应包含人力资本不同质的差异,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本固有的质的不同,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所拥有的不同文化使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的异质性;正是异质文化的熔炉铸造了具有异质性特征的人力资本,异质性人力资本乃是不同民族多样性发展的源泉。经济学视野下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就在于,没有把文化纳入人力资本研究的视域。而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中,如果只用一种“普同性”的经济研究方法来分析人力资本,那么特定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人力资本固有的“质”的影响,以及这种差异对不同民族发展的特殊意义就很容易被忽略,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和开发难免误入歧途。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把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运用于解决与主流社会具有不同文化形态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时,往往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尤其当下国内一些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受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影响,往往过于偏重定量分析而忽视质性探讨,本文期望在质性分析方面做一些努力,以拓展人力资本研究的空间。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素质特征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分析,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以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开发为主线,以少数民族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培育为切入点,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学校教育开发和社会教育开发等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民族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地方性知识为内涵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少数民族异质性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也是少数民族获得不同于主流社会的多样性发展的保障;尤其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培育更有助于少数民族作为弱势群体从被排拒的状态转变为被认同和被接纳的状态,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少数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提升竞争力的最具优势和十分珍贵的资本,异质性人力资本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关键要素。本文的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视域,并论证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特殊意义。
本文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以至民族发展可通过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以现代教育和培训为依托,通过科技知识、现代信息等普同性知识的学习,形成通用性人力资本,这种开发方式以提高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接轨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通过提高参与性使其在全球化竞争中能够反“边缘化”,从而实现民族发展:二是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地方性知识”的补充和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在现代竞争条件下以其独特性获得不同于主流的发展路径。
由上所述,包括云南民族地区在内的多民族地区应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多元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从法制和体制上保障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保障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效率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使人力资源开发符合民族发展的真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