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相关,是值得密切关注研究的高血压亚型。但清晨高血压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影响因素、最佳评估定义方法、及其代谢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方法:利用全国多中心动态和家庭血压登记(ABPR)研究数据库,分析清晨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清晨高血压是指起床后2小时或6:00-10:00的动态血压或清晨自测家庭血压≥ 135/85 mmHg。其次,在瑞金医院高血压门诊未治疗患者中,同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评估清晨血压,比较不同定义清晨血压的重复性及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的关系。在上海青浦和瑞典马尔默老年人群中,比较不同人群危险因素对cfPWV的影响。最后,在未治疗患者中,筛选HBPM定义的单纯清晨高血压,以及与其性别、年龄、血糖和血脂水平匹配的正常血压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各60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血清代谢产物检测,筛选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通路分析。结果:在3197名ABPR研究患者中,家庭血压、起床后2小时和6:00-10:00动态血压定义的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2.1%,55.7%和54.0%,不同定义清晨血压的影响因素相似。在1049名未治疗门诊患者中,不同定义的清晨血压均与血管损伤显著相关(P≤0.03),但家庭清晨血压的重复性更好,且与cfPWV和尿ACR的关系更密切(P<0.001)。单纯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0%,其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cfPWV增快(P≤0.002)。在中国和瑞典老年人群中,cfPWV的主要影响因素相似,但在中国人群中体质量指数、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对cfPWV的影响更大,而年龄和血糖的影响较小,甘油三酯在两个人群之间没有差别。和正常血压者相比,单纯清晨高血压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均表现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代谢通路的异常。结论:中国人群中清晨高血压较为普遍,HBPM评估的清晨血压与血管损伤的关系更密切,重复性更好。不同人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类似,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别。清晨高血压可能与磷脂代谢通路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