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科关节手术中通常需要使用充气式电动止血带,这样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减少出血,但止血带在带来便利操作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开始关注如何才能减轻或者是预防使用止血带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全身麻醉下地佐辛预处理对止血带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议案经过本院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经过所有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选择行下肢膝关节镜交叉韧带手术中需要使用止血带的患者66名,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由实验员A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各33人,实验药品和安慰剂(盐水)由实验员A配置,入室后选取右上肢作为静脉通路开放,术中监测袖带下无创血压、连接II导联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左上肢)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测量患者袖带压作为基础值,静脉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驼人),机械通气采用纯氧通气(2L/分钟)。所有的患者麻醉维持均采用静脉注射持续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对患肢驱血加压前15min由实验员B给予地佐辛10mg(2ml)或盐水(2ml)缓慢静脉注射进行预处理(实验员B不知道注射器内的液体为药品还是安慰剂,不了解患者的分组情况),丙泊酚的起始输注剂量为3mg/(kg.h),手术中调节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使BIS值维持于45-55之间,术中瑞芬太尼维持剂量为0.3μg/(kg.min)。外科操作开始前使用电动充气式止血带对病变侧肢进行驱血并加压,手术操作中每间隔5min使用袖带测量无创血压,若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入室即刻的30%,则认为该患者已发生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并记录出现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的即刻时间,止血带充气时间如若大于100分钟排出实验研究,术中如果收缩压连续升高达170mmhg则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并排出实验。于手术结束时停止静脉麻醉药物的输入,并将止血带放气。为了预防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手术结束时给予雷莫司琼注射液0.3mg静脉滴注,最后统计并记录实验组(b组)与对照组(a组)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的例数及发生的时间,整个实验过程选取9个时间点,分别为t1-t9。由实验员b记录患者入室时(t1)、插入喉罩后5min(t2)、止血带加压时(t3)、止血带加压后30min(t4)、止血带加压后45min(t5)、止血带加压后60min(t6)、止血带加压后70min(t7),松止血带时(t8)、松止血带后5min(t9)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整个手术过程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药量,对所测得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对照组)与b组(实验组)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有2例患者由于术中持续应用止血带收缩压大于170mmhg排出实验研究,1例患者由于手术总时间大于100min排出实验研究。b组3例患者由于手术时间大于100min排出实验。入手术室时(t1)、插入喉罩后(t2)时间点a组和b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止血带加压后30分钟(t3)、止血带加压后45分钟(t4)两时间点,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心率组间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与各自组t1、t2时间点相比均有上升的趋势。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在止血带加压后60min(t6)、加压后70min(t7),松止血带时(t8)时间点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且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升幅度与基础值相比较止血带加压后30分钟(t4)、止血带加压后45分钟(t5)时间点更明显。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的心率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加压后70min(t7),松止血带时(t8)时间点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3)。丙泊酚的维持量对照组为(62.4±8.7mg/(kg.min),与实验组(48.5±7.2)mg/(kg.min)相比明显高,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2),由于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恒定(0.3μg/kg.min),所以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全身麻醉联合使用地佐辛进行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长时间加压造成的止血带相关性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减少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概率,延长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的时间,减少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