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主体教育思想的启迪和当前新一轮体育课程实施实践需要的驱动下,本文确立了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这一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课程实施主体问题的研究,以期为主体教育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课程实施理论以及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实践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力求对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作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考察。除导论与全文小结两部分外,本文的主体部分共设五章:第一章,从边缘融入中心:体育课程实施研究兴起的必然。该章首先从课程实施研究的边缘地位谈起,而后从体育课程实施理论研究的缺失及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呼唤两个方面烘托出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迫切性、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对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及本质问题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课程实施研究的短暂历程和有限成果反映了课程实施研究的边缘地位;母体学科在课程实施问题上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研究除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母体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的共性问题外,还具有研究者偏少、研究惰性突出等问题;现时加强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是体育课程实施实践的亟需和体育课程改革完善的保证;研究体育课程实施有利于了解体育课程变革的实际、深化对体育课程变革过程的认识、修缮既定的体育课程计划方案、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体育课程实施是把体育课程计划付诸体育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调适的一种体育课程变革过程;对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应作动态性、发展性、建构性的理解,即从本质上而言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学校个性生成的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经验生长的过程。第二章,课程实施的主体: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核心问题。该章首先论析并试图构建了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体育课程实施研究范式的弊端及其规避问题,强调要重视体育课程实施主体问题的研究。最后,论述了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地位、作用及其构成。研究指出:体育课程实施的范畴体系由本体论范畴、过程论范畴和主体论范畴三大部分组成,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范畴主要有: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问题、体育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变革的关系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及其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作用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模式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体育课程实施的评价问题等;体育课程实施的已有研究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研究范式之弊端;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是指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解读、调适并参与执行的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人;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构成是多元的,一般由体育教师、学生、校长、体育教研人员、家长及社区成员等组成;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地位主要体现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连结体育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桥梁,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体育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者与调适者,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评判员与首席发言人;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在体育课程实施实践中可以发挥如下作用:解读并贯彻既定的体育课程计划,将自身的阅历与禀赋倾注于实践,修正并完善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总结并升华体育课程实施的经验。第三章,聚焦现实的主体: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参与的现状剖析。该章以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为现实背景,通过实证调研和访谈所得的一手资料,分别分析体育教师、学生、校长、体育教研人员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其呈现的问题,以为后期的理论分析提供实践依据。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且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在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一股合力,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使其处于一种融合状态。第四章,透视实然的主体: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参与的理论厘析。该章分析了体育课程实施各主体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双向共赢关系,且根据体育课程实施各主体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归纳并深入剖析了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各主体参与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体育课程实施各主体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若干建议。第五章,整合应然的主体: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该章阐释了融合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一个视角和一个机制,并试图勾勒了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整合路径。研究指出: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异变问题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主体间性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理论机制。认为可以通过如下路径促进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整合:顺素质教育之势打造和谐的融合环境,借阳光体育之风营造浓厚的融合氛围;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增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凝聚力;建立多元主体互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供多元主体融合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构筑多元主体融合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植根多元主体的融合于交往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