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下孔洞是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在未探明桩位地下孔洞的情况下进行桩基施工,易发生漏浆、埋钻、塌孔等安全事故。常用于浅层地下孔洞的勘探方法有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超前钻探法、探地雷达法等,这些方法能够为桩基础施工安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传统的勘探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探地雷达法探测成本相对较高,浅层地震法难以对孔洞进行定量描述,埋深探测准确率也依赖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超前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孔洞是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在未探明桩位地下孔洞的情况下进行桩基施工,易发生漏浆、埋钻、塌孔等安全事故。常用于浅层地下孔洞的勘探方法有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超前钻探法、探地雷达法等,这些方法能够为桩基础施工安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传统的勘探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探地雷达法探测成本相对较高,浅层地震法难以对孔洞进行定量描述,埋深探测准确率也依赖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超前钻探的单孔精度有限等。因此,亟需发展一种准确、高效的孔洞探测技术,以确保桩基础工程的施工安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为解决许多模式识别难题增添了新的思路。前期,本课题组在借鉴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施工桩锤锤击地表激发的地震波为激励,并在探测区域的地表上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阵列采集地下孔洞的反射信号,从而提出了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特征的单孔洞探测方法。该方法相比传统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第一,利用桩锤激振作为激励,避免了使用炸药等危险激励源;第二,相比于传统方法一次测量仅能探测一个地下断面的孔洞分布情况,该方法仅需布置少量的传感器即可通过一次测量对地下三维空间的孔洞分布情况进行预测,极大提高了探测效率;第三,相比地震反射波法,能够对溶洞大小进行定量预测。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下双孔洞定量探测方法。相比于前期的研究基础,本文工作具有以下的创新点:第一,从单孔洞的定量探测方法拓展到地下双孔洞的定量探测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多种孔洞工况的识别方案,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工况;第二,提出了地表振动响应中有效信号段的提取方案,与环形阵列传感器布置方案相结合发展了简单高效的有效响应信号提取方案;第三,引入深度学习方法,选取合理的输入、输出,构建了与任务相匹配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信号特征的自动挖掘,相比于其它模型提高了孔洞探测的准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1)建立了双孔洞地表振动响应数据库以及用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借鉴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结合有限元仿真,模拟了双孔洞工况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复杂散射波场,并使用环形阵列传感器布置方案采集地表加速度信号,基于对响应信号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对有效信号段进行选取的方案,并将信号组合与孔洞描述信息相对应建立了地表振动响应数据集。(2)开展了应用深度学习相关技术构建预测模型直接从响应信号中提取相应特征进行多个孔洞的定量预测的可行性探究。一方面解决了多孔洞工况无法开展基于应力波传播理论的特征工程的难题,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以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的预测模型在面对复杂散射波场时能够自适应地学习关于不同的孔洞位置及大小的特征,在双孔洞的定量预测中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进一步将定量预测中的样本统计数据与应力波传播规律相结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预测结果的误差来源。(3)在双孔洞地表振动响应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单孔洞工况及无孔洞工况,建立了多孔洞混合数据库,提出了先分类再定量的思路框架,并依此发展了多孔洞分类识别及定量预测组合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多孔洞地质中的孔洞工况进行分类以及在不同孔洞工况的尺寸、位置的定量预测中均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本文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孔洞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有望为施工前期土层地质状况的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其他文献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2013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活动中提出:“重建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建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在2015年中国政府开始正式推广“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中,基础建设的互通属于一项开创性的发展,在沿线在各个国家存在基础设施需求的,中国政府都会给予一定资金帮扶
近年来,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大量新兴应用也随之涌现,如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等,这些新兴应用对可靠性、时延、能耗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远远超出了移动终端的能力范围。传统云计算模式可以满足终端的部分计算需求,然而受限于长距离链路和带宽瓶颈,仍不足以满足新兴应用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采用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采集的25批次木质门进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测定,结果表明:3批次木质门的TVOC超过0.50mg/m~2·h,TVOC释放率大小与木质门的生产工艺关系密切,经分析发现,木质门释放的VOCs主要成分包括醛酮类、苯系物、酯类、醚醇类、烷烃类等多种溶剂、稀释剂和助剂。
砂带抛光工艺由于其精度高、成本低的柔性加工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零件的精加工,以获得理想的加工表面质量和表面功能属性。然而,使用传统的离线编程的方式规划机器人砂带抛光轨迹,需要反复实验来确定合适的参数,复杂且耗时。相比之下,手工抛光时工人将自身技能融入抛光过程中,一般可以得到较高的质量,但缺点是工作环境恶劣,加工质量受工人技能高低影响很大。受熟练工人对抛光效果的智能感知及对抛光参数自适应决策能力的
高熵合金以其独特的合金设计理念及优异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单相FCC结构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塑性、低温断裂韧性、耐腐蚀性能、抗辐射性以及磁、电等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单相FCC高熵合金强度较低,限制了单相FCC结构高熵合金的工程应用。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MA)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的方法制备了Fe-Ni-Co系高熵合金和原位碳化物增强的Fe-Ni-Co系高熵合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传统物质记忆和历史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候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复杂性日益加剧,历史街区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日益复杂。韧性作为系统应对不确定风险的重要理论工具,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响应不确定干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和理论体系。本文将韧性理念引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中,尝试为风险社会下历
遗址博物馆是我国考古文博界基于遗址物质存续、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需要所独创的馆舍保护模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运生于认知演历的遗址博物馆实践活动存在三个较为明确的发展阶段:早期物存需要着重对遗址自身的围护与展示;中期符号象征致力文化意涵的实体呈现;当下遗址博物馆则开启了向人本主义的回归,着力构建访客本位的“智识体验”。受制于思维惯性,当前建筑学研的探索依然聚焦于视觉中心。然而,仅服务于视觉的感知片
车辆的自主定位是汽车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实现车辆行驶的路径规划和决策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于静态环境假设的激光里程计定位方法在室内自动导航场景取得长足进展。然而,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工况,室外动态场景存在移动物体多和几何特征少等问题,限制了现有激光里程计的定位精度和应用范围。针对自动驾驶车辆在城市道路行驶工况的定位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融合的激光里程计定位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
对于复杂外形浮体的浮态与稳性计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运用这些计算方法会碰到不同的困难,比如对水面要素、水下体积要素的计算较为繁琐,以及迭代计算可能无法收敛等。近些年出现了基于四面体的浮态与稳性计算方法,能初步解决上述困难,但是该方法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还缺乏更加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复杂外形浮体的浮态和稳性计算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对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研究水线面与四
超小金纳米粒子(AuNPs,d<3.0 nm)具有稳定性好、光学性能优异、可肾清除以及生物毒性低等优点。超小AuNPs作为纳米探针在分析检测、药物递送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在炎症及神经传递等方面起着媒介作用,对组胺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实现组胺的体内监测。超小AuNPs作为一类有效的分析探针,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通荧光增强型AuNPs的背景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