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力量素质作为衔接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媒介”,越来越受到周期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重视。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速滑项目理论研究现状及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陆期力量训练的时间和训练内容安排、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力量训练的负荷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为突出速滑训练的阶段性特征,保证训练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角度出发,根据自然冰场的形成时间,结合速滑周期时间安排、训练方法手段的不同,把速滑全年训练周期分为陆期和冰期两个阶段。陆期包括一般准备阶段、专门性准备阶段和特殊准备阶段。陆期训练阶段所用的训练方法变化多,运用灵活,且能全面发展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也可为后期的冰上专项练习打好基础,越来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2)根据陆期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速滑力量训练内容安排具有以下特点:一般准备阶段主要以重量大、重复次数少的大力量练习为主,以针对全身协调性的力量练习为辅;专门性准备阶段则是将冰上技术练习和陆上力量练习融合,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同时对冰上技术和陆上力量的练习,把运动员在一般准备阶段所形成的力量能力转移到速滑技术上去;特殊准备阶段主要是以负荷量大、负荷强度低的技术性力量练习为主。(3)外教所采用的力量练习手段灵活多变,通过对单一、组合动作的灵活运用,重点发展了速滑运动员的臀大肌、半腱半膜肌、竖脊肌、背阔肌和上肢肌群的胸大肌、斜方肌、夹肌等核心区域肌群的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素质。(4)整个陆期的负荷量安排呈现波浪式发展态势,负荷强度的安排则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一般准备阶段负荷强度呈前高后低的折线式发展;专门性准备阶段变化成,两端低、中间水平的梯形曲线;特殊准备阶段则成了中间凸出的抛物线式。陆期整个阶段的平均负荷强度则呈直线式上升,在特殊准备阶段达到最大。(5)该赛季陆期力量训练平均负荷强度偏低。这种负荷强度安排模式,无法满足运动员大强度比赛,在后期训练中亟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