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实施需通过课程来落实。但当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课程大同小异,“杂、乱、散”倾向普遍存在,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利于实现通识教育这一大学教育理念,更不能体现各高校间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通识课程进行改革和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及办学特点创设个性化的通识课程有必要进行探讨。论文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简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将国内外有关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通识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史。通识教育是由自由教育逐渐演变而来,在此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和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以及耶鲁报告所体现的自由教育思想和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从清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直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天平上摇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识教育才越来越得到重视。第三章,阐述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并以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及北京大学通识课程为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通识课程“杂、乱、散”,课程体系不合理;对通识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及通识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第四章,针对上一章对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提出要实现通识教育这一大学教育理念,应改革目前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其由千人一面变为具有个性化。通识课程个性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包括:大学理念的变革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理论依据;而当代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对创新人才培养是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现实需要。在本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通识课程个性化成为可能和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可行性有实践的证明两方面阐述了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可行性。第五章,对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思考。首先,实现通识课程个性化应遵循通识教育课程地位的基础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价值的导向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原则以及通识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原则。其次,对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设置提出了三点构想:即设置体现高校共同目的的普适性课程、体现高校个性目的的通识课程和体现专业个性目的的通识课程。最后,提出应重塑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课程个性化需要依据一定的人才观;与各高校的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相结合,构建具有个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改革目前的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做好通识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各项制度建设等建议和对策,使通识课程个性化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