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层—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当前油气藏勘探的热点之一。建立合理的预测及评价方法体系是勘探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仅将地震信息单一的应用于常规的构造解释等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亟需借助于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展开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综合分析、油气藏分布规律等更深层次的研究。而基于地震信息及沉积学理论开展的沉积岩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为此类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针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罗35井区沙三段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低序级断层分辨不清,岩性圈闭不落实”等问题,提出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方法为支撑,通过编制层间的断裂平面分布图,预测储层横向分布及形态刻画,明确不同类型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综合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等多因素,优选有利于钻探目标。据此思路,取得的认识有:
1、以渤南地区构造演化背景为出发点,在精细标定基础上,用相干分析、频谱分解等技术有效识别了沙河街组三段四砂组、沙河街组三段六砂组的断裂分布;充分考虑了研究区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分层变速成图,在深度构造图上准确恢复了地下真实构造形态,编制T2、Es34、Es36、T6构造图4张。
2、结合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的构造背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依托三维地震连片数据体及井数据,开展了以地震波阻抗反演、地震多属性分析、地层切片、分频解释等相结合的地震沉积学方法为支撑,对研究区的储层砂体特征进行预测,并精细刻画砂体的空间位置,有力指导和充实了无井区的沉积相研究,确定了有利相带储集体分布及发育位置,为岩性圈闭预测提供了有利依据。
3、依据罗35井区砂体特征,以“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地震属性平面控制,波阻抗体横向预测”的研究思路反复验证,预测了沙河街组三段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预测精度。本次研究共追踪砂体12个,涉及3砂组、4砂组、6砂组、7砂组、8砂组,总面积达65.17km2,从预测砂体平面分布来看,6砂组全区分布广泛,砂组的主要走向为南东-北西走向,物源方向来自东南的孤岛凸起。4砂组分布相对广泛,与6砂组相比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分布在工区的中北部一带,砂体延伸方向为南东-北西方向,物源来自东南的孤岛凸起;3砂组分布相对较小,主要在工区的南部-中部一带,物源可能来自南部的陈家庄凸起。
4、“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叠合”优选有利目标。综合精细构造研究成果、地层沉积储层预测有利砂体分布位置,结合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区,最终提交了3口建议井位。
通过以上研究,有效解决了目前油田生产中存在问题,建立了一套适合浊积砂体地层发育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亦对同类区域岩性油气勘探提供了有益借鉴。
针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罗35井区沙三段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低序级断层分辨不清,岩性圈闭不落实”等问题,提出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方法为支撑,通过编制层间的断裂平面分布图,预测储层横向分布及形态刻画,明确不同类型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综合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等多因素,优选有利于钻探目标。据此思路,取得的认识有:
1、以渤南地区构造演化背景为出发点,在精细标定基础上,用相干分析、频谱分解等技术有效识别了沙河街组三段四砂组、沙河街组三段六砂组的断裂分布;充分考虑了研究区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分层变速成图,在深度构造图上准确恢复了地下真实构造形态,编制T2、Es34、Es36、T6构造图4张。
2、结合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的构造背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依托三维地震连片数据体及井数据,开展了以地震波阻抗反演、地震多属性分析、地层切片、分频解释等相结合的地震沉积学方法为支撑,对研究区的储层砂体特征进行预测,并精细刻画砂体的空间位置,有力指导和充实了无井区的沉积相研究,确定了有利相带储集体分布及发育位置,为岩性圈闭预测提供了有利依据。
3、依据罗35井区砂体特征,以“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地震属性平面控制,波阻抗体横向预测”的研究思路反复验证,预测了沙河街组三段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预测精度。本次研究共追踪砂体12个,涉及3砂组、4砂组、6砂组、7砂组、8砂组,总面积达65.17km2,从预测砂体平面分布来看,6砂组全区分布广泛,砂组的主要走向为南东-北西走向,物源方向来自东南的孤岛凸起。4砂组分布相对广泛,与6砂组相比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分布在工区的中北部一带,砂体延伸方向为南东-北西方向,物源来自东南的孤岛凸起;3砂组分布相对较小,主要在工区的南部-中部一带,物源可能来自南部的陈家庄凸起。
4、“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叠合”优选有利目标。综合精细构造研究成果、地层沉积储层预测有利砂体分布位置,结合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区,最终提交了3口建议井位。
通过以上研究,有效解决了目前油田生产中存在问题,建立了一套适合浊积砂体地层发育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亦对同类区域岩性油气勘探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