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t纳米结构表面吸附体系红外光谱性质的机理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CO-Pt化学吸附体系为例,从体系中粒子间以及粒子与外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了体系极化率、相互作用能、能量转移等问题。指出这些相互作用的变化将引起吸附分子极化率、覆盖度、红外谱线等的变化。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金属吸附表面的纳米结构将导致分子红外吸收谱线性质的变化,产生异常红外效应。本文重点分析了CO-Pt吸附体系分子间及分子与表面局域电场的相互作用的形式,计算了等效偶极子的极化率、纳米结构金属表面的纳米颗粒附近的局域电场、吸附分子的空间分布、红外振动谱线等。本文的主要贡献归纳如下:(1)研究吸附体系的分子势能函数,应用嵌入能原子方法,建立了体系模型,分析CO-Pt吸附体系多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CO和Pt原子的作用,对不同情况选取合适的相互作用势能函数,并给予计算。(2)基于电子-空穴衰减机理,讨论了吸附体系分子的极化率受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由体系的极化率计算得出红外吸收谱线线型,模拟了异常红外效应。(3)基于经典电磁场理论,建立纳米结构金属表面的物理模型,理论推导并计算金属表面附近的局域电场,分析局域电场的性质,并求出局域电场与CO的相互作用。(4)综合各种相互作用,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得出纳米小球表面上CO分子的稳定分布形态。分析了CO分子的分布的对称性和覆盖范围及纳米小球间的相互影响。得出金属纳米颗粒结构使得CO分子在颗粒表面上凝聚,而且颗粒半径的减小使CO分子凝聚度增加的重要结论。(5)从理论计算上解释了异常红外效应的物理本质。Pt纳米颗粒表面上CO分子分布密集,导致内部电场增大,有效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纳米粒子的形成及进一步团聚,使谱线从正常吸收转变成有正负吸收峰的Fano线型进而转变为反吸收的AIREs。(6)基于吸附体系粒子的嵌入原子能,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振动光谱谱线。发现CO-Pt吸附体系的振动状态仍近似谐振动,与自由态CO分子振动态比较,本征振动能量降低,谱线红移。同时,讨论了势能函数参量对理论计算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过去二十年中,具有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材料以其丰富的物理性质和在磁性传感器和磁记录材料方面的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近几年,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兴起,人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在1nm到100μm的各种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的来源、尺度、浓度以及化学组分的时空多变性,导致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时空差异。虽然气溶胶颗粒在大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性能源物质,微生物对它的降解、转化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重要环节,对这个过程的有效利用可望在能源,饲料和食物的持续供应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正是
本论文着重于Sr_2Bi_4Ti_5O_(18) (SBTi)层状钙钛矿铁电薄膜的制备及其掺杂后的薄膜材料的微结构、铁电、疲劳性能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指导设计有实用性能的用于非易失性铁电随机存储器的新型铁电材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报道了用溶胶-凝胶法在Si /SiO_2 /Ti /Pt基片上制备了性能优良的SBTi铁电薄膜材料。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环境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了所沉积的薄膜具有
风是气候学和大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大气中风速的精确测量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减小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普勒测风激光雷
学位
反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钙钛矿结构氧化物相似,但其物性却较后者有很大差异,且目前对其研究较少。反钙钛矿结构的新型超导体MgCNi3以其简单的立方晶体结构和高磁性元素
学位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恶性肿瘤是近20年来兴起并不断发展的一项高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借助于光与光敏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细胞毒性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缓解和治疗肿瘤的目的。本论文阐述了PDT治疗肿瘤的基本特色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PDT治疗的独特优点:能够选择性地消灭局部的原发和复发肿瘤,而基本不危及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小,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便,疗程
学位
在原子尺度上揭示膜层形成初期粒子的微观变化过程及膜层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对深入了解表面粒子的迁移、吸附和成核,对改进和优化薄膜生长工艺、提高薄膜质量、改善薄膜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对薄膜生长进行模拟,分析基体表面几何形貌对薄膜生长过程中成核的影响,提出利用六方密堆格子点阵模型;用哈密顿函数和Lennard-Jones势函数描述基体与表面及沉积粒子间形成的系统的能量,合理考虑了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