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的发展,特别是新的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断出现,带来了麻醉管理的新问题,其中麻醉深度的定义及监测为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对提高麻醉管理水平,改善麻醉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已知,阿片类药物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国内外报道很多,取得了一定进展,获得了一定经验,但是主要集中在吸入麻醉下(如七氟醚吸入),研究其在静脉麻醉下影响,报到较少。在此前提下,本研究通过选择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地佐辛、布托啡诺与目前临床常用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舒芬太尼分别应用于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麻过程中,来探讨常见阿片类镇痛药物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EPI)的影响,从而为临床麻醉中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等效镇痛剂量的不同阿片类药物对丙泊酚TCI全身麻醉下BIS和AEPI的影响目的:研究等效镇痛剂量的不同阿片类药物对丙泊酚TCI全麻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AEPI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20例,2%利多卡因经喉喷充分表面麻醉,5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1.0μg/ml,以0.5μg/ml浓度梯度增加直至BIS≤60且AAI≤4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以丙泊酚血浆靶控(TCI)3-4μg/ml维持麻醉状态,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BIS<60,AAI<40,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D组),布托啡诺0.02mg/kg(B组),芬太尼1μg/kg(F组),舒芬太尼0.1μg/kg(S组),生理盐水5ml(N组),观察并记录全麻诱导前(T)、给药前(基础值)(To)、给药后3min(T1)、6min(T2)、9min(T3)、12min(T4).15min(T5)各时点的BIS、AAI、MAP、HR。结果:5组HR和MAP的变化无差异;5组间相比,F组、S组与N组之间BIS、AAI无差异,在T2-T5时点D组与B组的BIS、AAI与N组、F组、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各时点BIS、AAI变化无差异;与To比较,D组、B组BIS值和AAI值T2-T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S组和N组BIS、AAI变化无差异。结论:在丙泊酚TCI全身麻醉下,等效镇痛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对BIS值、AAI值影响较小,不影响麻醉深度的判断;而等效镇痛剂量的地佐辛和布托啡诺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但会升高丙泊酚麻醉下的BIS值、AAI值,进而影响对麻醉深度的判断。第二部分: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对丙泊酚TCI全麻下BIS和AEPI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对丙泊酚TCI全麻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AEPI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2%利多卡因经喉喷充分表面麻醉,4组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1.0μg/ml,以0.5μg/ml浓度梯度增加直至BIS≤60且AAI≤4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维持麻醉,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BIS<60,AAI<40,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D1组)、0.1mg/kg(D2组)、015mg/kg(D3组),芬太尼1μg/kg(F组)。记录全麻诱导前(T)、给药前即刻(基础值)(T0)、给药后3min(T1)、6min(T2)、9min(T3)、12min(T4)、15min(T5)各时点的BIS、AAI、MAP、HR。结果:与F组比较,D1组在给药后MAP、HR、BIS和AAI升高,(P<0.05),而D3组给药后MAP、BIS、AAI相对F组各时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2组给药后与D1组对应各时点变化无差异;与To比较,D1组各时点HR、MAP、BIS和AA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相对基础值HR、BIS值和AAI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在T2-T5时点MAP、BIS、AAI相对基础值T0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佐辛与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深度存在相关性,其在稳定血流动力学的同时增加丙泊酚静脉麻醉期间的BIS和AAI,从而影响对麻醉深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