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水产业大国,水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位处前列。长期以来,水产品被公认为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作为人类重要的营养与能量来源,其消费市场日益扩大,尤其海产品因其品质高、口味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此同时,海产品的质量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可能会在生物生长的过程中在其体内富集,从而对消费者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本研究以近海(长江口、温台渔场)、外海(鱼外渔场)及远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产品为研究对象,以USEPA规定的16种多环芳烃(PAHs)以及5种重金属铜(Cu)、铅(Pb)、镉(Cd)、铬(Cr)、砷(As)为研究指标,在测定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和PAHs含量水平的基础上,分析这些污染物的营养级传递特性,并在日均摄入量的基础上,计算消费这些海产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风险。主要结论如下:(1)三个区域海产品体内浓度最高的重金属均为Cu;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海域相比较,除外海海产品体内重金属Cu浓度较高外,近海和远洋海产品体内重金属浓度均较低;外海海产品体内重金属Cu和As浓度较高,分别是近海及远洋的1520倍及626倍;参照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近海及外海海产品体内超标最严重的均为重金属Pb,而远洋海产品体内超标最严重的为重金属Cd。(2)近海、外海及远洋海产品体内∑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72602 ng?g-1dw、176418 ng?g-1 dw、100322 ng?g-1 dw;与世界其他海域海产品体内PAHs浓度相比,仅近海海产品体内PAHs污染水平较高,食用该区域的海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三个区域海产品体内PAHs组成成分均以23环的低环PAHs为主,除了秋刀鱼外,其余海产品主要贡献单体均为NAP,低环PAHs在这些区域海产品体内累积浓度较高,这可能与频繁的海上交通运输及船只燃油的泄漏有关。(3)近海海产品体内重金属Cd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外海海产品体内重金属Cu和Cd浓度也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而其他重金属和PAHs与营养级的关系不明显。考虑到重金属和PAHs在生物体内富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决定于营养层次,而且受自身因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对于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和PAHs的营养传递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根据重金属健康风险计算得出,外海海产品的重金属健康风险最高,近海最低,除了绿鳍鱼外,近海、外海、远洋海产品的健康风险均小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可接受水平5.0×10-5(a),且分别由重金属Cu、As和Cu所贡献;根据PAHs健康风险计算得出,外海海产品体内PAHs导致的终身致癌风险最高,比近海及远洋高1个数量级,三个区域海产品的健康风险水平均远小于USEPA提出的可接受标准值1.0×10-6。总的来看,三个区域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和PAHs整体处于安全水平,不会导致明显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