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品钦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在当代美国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葡萄园》是品钦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自1990年出版后即因其布局、连贯性和语言使用而受到批评。然而,这部小说是品钦在文学创作上的新的尝试,不同的社会因素和现象借助不同的表达技巧巧妙地编织起来。这篇论文旨在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重现美国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历史,并揭示小说中美国民主神话的本质以及后现代两性关系。 对小说的解构主义解读主要从托马斯·品钦对美国当代历史、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重写来分别阐述。在对历史话语的解构上,品钦通过重新书写被宏大历史所边缘化的历史事实,对官方宏大历史叙事进行解构。品钦从被边缘化的与越战相关的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出发,关注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以及越战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通过间接呈现被边缘化的历史,解构官方宏大叙事下的越南战争、说明战争的不合理性及战争与官方有关战争目的的解释之间的矛盾;另外,品钦通过对以尤洛克人为代表的被美国主流社会所忽略的印第安人等少数群体的关注,引发人们对社会边缘群体以及被美国宏大历史话语所忽略的偶然历史的人文关注。 品钦通过对美国梦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三个方面进行解构性书写,从政治书写角度对美国梦进行解构,揭示美国权力机构运行的本质。对新左派运动和文化反叛运动失败的原因的解构性分析体现了当权者运用国家机器对民众的思想压制和反利用,以维护其统治。无论是新左派运动还是文化反叛运动,二者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本身处于当权者权力控制范围之内,且参与者对这些运动认识的不足体现了运动本身的松散型。此外,品钦对被边缘化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等少数族裔的遭遇和平等诉求的关注体现了边缘群体对平等的诉求。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政治改造集中营”等政治机构的分析体现了当权者对民众的精神压制。以上这些都是对美国梦中自由理想的解构。 从女性权力抗争和男性身份危机两个角度出发,品钦对妇女解放运动下的社会关系进行解构,体现男女性别对立的二元对立社会的淡化,并进一步得出秩序社会下人对权力的渴望。具体说来,一方面,从女性角度来看,罗切莉姐姐关于伊甸园的故事的版本表现了女性群体自知自觉,与此同时,男性霸权也受到挑战。弗瑞尼茜和萨莎的“制服情结”则进一步体现了女性觉醒的本质,即对男权的崇拜和恐惧以及对权力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品钦笔下的女性的身份得到重构。另一方面,相对于女性的觉醒,小说从男性角度揭示了战后美国男性的身份危机。其中,布洛克的女性化倾向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同时,男性的社会权力由于女性的觉醒而产生动摇,造成男性群体对于权力丧失的恐慌。女性和男性两个群体的反应都体现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对男权社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