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低技术下肢动脉CTA成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与DSA的对照研究

来源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78458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老龄人口的增多,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渐趋上升,由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图像显示优势明显,近年来在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以后治疗效果评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下肢动脉CTA扫描范围从腹部中段一直到双足足尖,扫描距离很长,所以受检者检查中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较大,另外,为了得到图像质量较高的清晰血管图像,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常团注大剂量高浓度含碘对比剂,这使得受检者在检查后发生对比剂过敏反应及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几率增加了很多,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概率也成倍增加。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低管电压技术联合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的低辐射剂量和低碘浓度(270 mg I/ml)对比剂的双低技术进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评价采用双低技术成像在提高下肢动脉CTA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部分检查结果阳性的病例进一步行“金标准”DSA诊断或治疗,将CT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对照研究,比较二者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下肢CTA检查的患者共40例,均为临床诊断疑似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根据扫描管电压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低管电压低剂量组:110k V+CARE Dose 4D,注射常规碘浓度对比剂350mg I/ml碘海醇)和B组(超低管电压低剂量组:80k V+CARE Dose 4D,注射低碘浓度对比剂270mg I/ml碘克沙醇)共两组,分别行CTA检查后,检查阳性病例自愿选择两周内行DSA检查进一步诊断或治疗。检查前详细测量并记录每位患者年龄、身高(cm)、体重(kg),并计算得到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在检查结束后,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vo1)、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等这些CT辐射剂量参数均由CT设备自动生成,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数值由检查技师根据公式计算获得。在下肢动脉CTA血管增强后,A、B两组患者腹主动脉末端、腘动脉起始部和胫后动脉末端处的CT值由负责图像评价的医师在PACS端调阅图像进行测量,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参数由评价医师根据相应计算公式得到。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所有定性资料均以频数或率表示。以DSA检查图像为“金标准”,逐一对照分析测量CTA与DSA图像中下肢动脉的血管狭窄程度,应用诊断性试验分别计算A、B两组患者CTA与DSA的血管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符合率,采用χ2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对A、B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BMI、CTDIvol、DLP、ED、SNR、CNR等参数分别进行数据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不齐的参数数据先进行相应转换使其满足条件,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B两组患者以上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B两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CTA与DSA狭窄程度分级对照结果:两组病例均成功完成CTA检查,其中任何一侧下肢动脉中被诊断具有中度狭窄程度及以上分级病变的患者共39例,自愿选择并成功完成DSA进一步诊断或治疗者,A组共8例(1例双侧下肢检查,7例单侧下肢),DSA共发现222处病变,其中轻度狭窄121处,中度狭窄42处,重度狭窄34处,完全闭塞25处,这些病变中CTA诊断轻度狭窄113处,中度狭窄44处,重度狭窄38处,完全闭塞27处;B组共5例(均为单侧下肢检查),DSA共发现130处病变,其中轻度狭窄75处,中度狭窄33处,重度狭窄12处,完全闭塞10处,这些病变中CTA诊断轻度狭窄70处,中度狭窄35处,重度狭窄14处,完全闭塞11处。A组成功完成DSA的8例患者,DSA共发现222处病变中,有206处CTA与DSA诊断分级符合,16处不符合的病变均为CTA高估了病变狭窄程度,CTA与DSA的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2.8%;B组成功完成DSA的5例患者,DSA共发现130处病变中,有121处CTA与DSA诊断分级符合,9处不符合,CTA与DSA的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2)A、B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指标比较:与A组采用110k V低管电压技术扫描患者相比较,B组患者采用80k V超低管电压技术扫描,CTDIvol从3.38 m Gy下降为2.68m Gy,平均降低0.7m Gy,减少20.71%;DLP从416.05m Gy·cm下降为304.70m Gy·cm,平均降低111.35 m Gy·cm,减少26.76%;ED从7.90m Sv下降为5.79m Sv,平均降低2.11 m Sv,减少26.71%。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0,t=5.361,t=5.361,P均<0.05)。(3)A、B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增强CTA检查图像质量指标比较:与A组采用110k V低管电压技术联合350mg I/ml常规碘浓度对比剂扫描的患者(血管增强后腹主动脉末端CT值392.09Hu,SNR=23.56,CNR=20.65;腘动脉起始部CT值345.82Hu,SNR=10.27,CNR=8.62;胫后动脉末端处的CT值211.08Hu,SNR=7.98,CNR=6.03)相比较,B组患者采用80k V超低管电压技术联合270mg I/ml低碘浓度对比剂扫描,血管增强后腹主动脉末端CT值为434.79Hu,SNR=26.17,CNR=23.09;腘动脉起始部CT值为385.67Hu,SNR=20.58,CNR=17.14;胫后动脉末端处的CT值为240.51Hu,SNR=7.49,CNR=5.76。本研究中,A组和B组血管增强后CT值、SNR、CNR均为腹主动脉末端最高,胫后动脉末端最低。B组腹主动脉末端、腘动脉起始部、胫后动脉末端处CT值均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0,t=-1.343,t=-1.006,P均>0.05);B组SNR、CNR除胫后动脉末端处略低于A组外,腹主动脉末端、腘动脉起始部均高于A组,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209,t=0.129,t=-0.734,t=-0.734,t=-2.075,t=-1.972,P均>0.05)。结论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应用超低管电压联合低碘浓度对比剂的双低技术,评价下肢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DSA对照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下肢动脉图像成像清晰,可以获得与常规CT扫描技术成像无显著差异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又可以大大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而且可以在对比剂注射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大降低受检者的对比剂碘含量,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常规应用于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中。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联合中成药物麝香保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心内科病房就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7年发布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第三位急性脑血管病,是以脑动脉瘤为主要诱因的脑血管破裂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急性临床病症。SAH发生后其病理过程先后经历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和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 brain injury,DBI)两个阶段。EBI发生在出血后0-3天,以颅内压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SAH后72h内的脑组织损伤是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主要涉及血-脑屏障破坏后通透性增加、脑组织的水肿、脑微血管的痉挛及细胞坏死和凋亡、神经功能的缺损等病理反应。研究发现,在SAH后的早期脑损伤中,血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幻听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08月~2018年11月期间,到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符合本次入组标准的7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给予利培酮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利培酮合并使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全部为8周。选取3个时间点(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8周末),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
目的验证Cobio S120人工视图审核的重要性;探讨Cobio S120尿液有形成分报告与人工显微镜检的相关性;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在截瘫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标准筛选14例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截瘫患者,自留置导尿后每天清晨无菌留取清洁中段尿持续至更换导尿管。先进行尿细菌定量培养然后进行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绘制有形成分随导尿时间延长的变化图;以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制作ROC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耐药情况、并分析相关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基因扩增检验的结果,为本院临床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治疗时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收集了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2188名中老年泌尿系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来源、基础疾病、手术以及使
目的:将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有机结合,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液中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变化,探究三者的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期望缩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时间,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尽快得到临床干预,
学位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辅助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模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差异,通过统计数据得出临床较合理的干预时机,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预后,缩短住院天数,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增加临床救治成功率。研究方法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诊断标准及NYHA心功能分级(附图表1),从我院CCU及I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