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在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和稳定的同时,要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如何改善大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大学生个人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取到基本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目前,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感现状并不尽人意,整个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团体缺乏责任感,不能承担甚至逃避其应有的责任。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数百甚至上千的学者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的文字描述和理论阶段,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撑,以及与学生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结合。本文基于马克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理论以及公民教育理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102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社会责任感问卷调查,有效问卷953份,以了解学生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同时,增加了对学生辅导员的访谈,大约每人30分钟左右,旨在从老师角度来了解学生责任感状态。论文基于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因素下社会责任感的得分差异,分析不同因素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明确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同时,从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校园文化三方面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索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措施。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以下几点:(1)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对个人以及其他个体负责任的一种心态,并且学生都愿意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2)在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阶段中,前期家庭教育对学生责任感养成的影响起到主导作用,后期同学的价值观、网络信息以及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的影响开始上升,甚至成为主导因素;(3)课程教学方面,两课教育、专业课以及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责任感的效果不明显;(4)通过接受大学教育,大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提升,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责任感水平有所下降。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问卷数据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特点,提出以下几个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父母、学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良好转变;(3)增强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呼吁老师用行为为学生创立榜样,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正向引导学生;(4)完善网络相关法规,规范网络言论,加强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学生对不良舆论的免疫力;(5)改善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普及责任感内容及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