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实践中,不动产抵押合同的合同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未办理抵押权登记,导致相关纠纷时有发生。依照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不动产抵押权自办理抵押权登记时设立,未办理抵押权登记就无法产生抵押权设立之法律效果,抵押合同债权人也无法依据抵押权对抵押财产实现担保物权,主张优先受偿。《物权法》的颁行,明确了未办理抵押权登记并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但此时债权人应享有何种民事权利,“抵押人”1应承担什么民事责任,我国法律未作明确规定。因法律规定语焉不详,相关理论研究也莫衷一是,司法实务中“同案不同判”现象亦时有所见。上述所有问题无一例外地会催生另外一个问题:未办理不动产抵押权登记之“抵押人”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如何承担责任?本文以最高法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以物权变动理论为前提,以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理论为分析工具,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解读、解答,以期有益时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有四章。第一章,引入最高院五个典型案例,对未办理抵押权登记的不动产合同纠纷的司法立场进行梳理,引出抵押合同债务人责任承担、责任性质及解释路径的相关问题。第二章,通过分析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引入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理论,藉此辨析不动产抵押合同之性质、效力,进而比较分析不动产抵押合同和保证合同之性质,最后对抵押合同当事人之间成立“非典型担保”关系进行检讨。第三章,从解释论角度分析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可能性及其构成要件,对学界不存在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理论适用空间的观点进行反驳,主张此类“转换”应置重于对行为人意思表示进行解释,认为未办理不动产抵押权登记的抵押合同只要满足“转换”构成要件即可替代解释为保证担保合同。第四章,通过对民事权利、义务及责任三者关系的分析,引出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影响“抵押人”具体责任承担的相关分析。然后对“抵押人”的具体责任承担类型进行介绍,对每种具体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及责任人的权利、义务作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