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规模迅速放大,运作模式不断创新,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为主导,所以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已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如何进行融合,探究他们融合的运作模式,并找出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给出解决建议。文章的整体思路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分析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中国影子银行概述。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在资产端,传统信贷难以满足经济实体融资需求;在负债端,长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使金融脱媒的趋势明显加快。在这种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性背景下,诞生了我国独特的影子银行体系。我国影子银行仍然是一种信用中介体系,承担了连接存贷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功能,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一种补充乃至替代,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围绕商业银行而生,相对初级但又复杂的信用扩张机制。第三章,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层次划分及其规模测算。本章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层次划分以及对其规模进行测算。我们根据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程度,从非传统信贷融资的角度,对影子银行的层次划分为最狭义、狭义、广义三大范畴,对每个范畴内的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核算,估算出我国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第四章,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模式。本章分析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融合模式,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为主导,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联系,且已经产生有机的融合。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融合渗透主要通过以下六种方式:银信合作、委托贷款模式、银证合作模式、银证信合作模式、银行理财产品、同业代付业务,本文通过分析每一部分的运作模式,来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本质,以及如何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第五章,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影响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积极层面的影响主要是影子银行扩展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收入;补充了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丰富了融资渠道;协同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消极层面主要是影子银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内外部金融脱媒;扭曲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并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第六章,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建议。首先要认识到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才是适应影子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要对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进行重点监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与配套体系建设。而且,金融机构应实现有效转型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积极应对影子银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