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在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角度逐渐从一个简单的需求转变到高质量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政府与相关机构加大了建立与完善蔬菜生产的管理体系,但是因农药的违禁或超标使用造成的蔬菜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给人员带来财产损失以及市场的不良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出台很多法规政策,但是政府至今仍然未找到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原因是没有很好的注重制度的连续性,而且由于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会给微观主体带来或多或少的痕迹,新的政策也不会是在“原来”的起点上进行。所以可以说中国的食品安全制度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一个演化问题,非常需要了解不同的政策长期演化效果是如何诱导从现阶段的低质量均衡一直演化到高质量均衡。同时将偏好的变化和学习行为带入到模型中,这也是以往数理分析所不能实现的。本研究在对多地蔬菜供应链特有的组织模式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比较和研究不同组织模式对蔬菜安全的不同作用,对其背后的机制和逻辑进行阐释,发现其中的普遍性规律和各自特点,为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论证提供数据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迅速发展的仿真技术,可以包容和显化行为者的有限理性,是研究制度和偏好演化和政策评估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比较适合用于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研究。本研究运用了计算机编程思想,构建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的应用,将经济模型转换为计算机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程序运行实现,可以清楚地揭示完整的动态演化过程。基于现代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理论,实现了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特定的学习方式、不完全合同形式化,其中包括了制度变量与多个行为角色,来进行政策和制度变革的一种模拟,以政府与供应链之间的互动演化模型为起点,来构筑蔬菜安全的逻辑模型,从而为为今后政策或制度变革仿真提供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假设模型建立与仿真实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还较为严重,对于蔬菜农药残留的信用品特征,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规模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蔬菜生产经营方式基本无法切实有效的保证蔬菜质量安全。(2)蔬菜生产经营者组织的经济规模,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蔬菜质量安全行为的态度、目标及产出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通过仿真模型运行结果表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政府的监管和执行成本越低。所以更有效的利用了分布在生产经营者中的质量信息,促进了多层次社会结构和声誉机制的演化形成。(3)供应链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是抽检力度较大即外部对质量要求较高情况下的产物;而反过来供应链管理作为新的管理手段。所以,供应链管理与蔬菜质量安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对解决目前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4)一体化的监管加上政府抽检机构有目的有计划的抽检行为,会使抽检更有效率,避免由于重复抽检等行为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质检一体化监管与供应链的一体化机构是两种有效率的信号生产方式和知识管理制度,两者相互依赖、协同演化。(5)在过低的社会诚信度环境下,即使监管很严格,也难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而诚信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规则予以激励或者惩罚,另外一方面也要依靠非正式制度,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内的约束集。(6)可追溯系统带来了“延迟产权”,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追溯,交易会随着物品的交割而完成。但是,有了可追溯系统后,交易并未随着物品的交割而完成,标识和追溯提供了一个界定、明晰供应链内部各方安全责任的工具,一旦出现问题,客户可以溯源,获得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