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模式、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数据垄断问题引起了反垄断研究的关切,大数据垄断的规制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挑战。必需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的一项基础性理论,其实质是对必需设施的法定强制交易。大数据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同样可能成为“必需设施”,此时则需要运用反垄断法的力量推动大数据交易和共享。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强调对于大数据权利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大数据反垄断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模式、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数据垄断问题引起了反垄断研究的关切,大数据垄断的规制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挑战。必需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的一项基础性理论,其实质是对必需设施的法定强制交易。大数据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同样可能成为“必需设施”,此时则需要运用反垄断法的力量推动大数据交易和共享。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强调对于大数据权利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大数据反垄断问题,必需设施理论在大数据反垄断领域的适用也尚未得到明确体现。主要问题在于处理案件时缺少对于大数据在相关市场的必需性分析,涉及大数据的竞争纠纷应加入必需数据分析环节。将大数据认定为必需设施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数据在个案中应当达到必需性标准;第二:大数据的复制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壁垒;第三,大数据拒绝开放共享不存在正当理由。然而,对于“必需数据”的认定,是个案中保护其他经营者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之需要,并非主张将所有的大数据设施都认定为必需设施进行强制开放,在反垄断规制中需要注意与权利保护的平衡。在处理大数据反垄断相关问题时,应当以审慎的态度适用必需设施理论,现阶段必需设施理论的适用空间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限制:将大数据认定为必需设施应当坚持个案认定的原则,避免过度适用;必需数据开放必须以数据权益保护为前提,在现阶段能够作为必需设施被强制开放的客体一般为原始数据;必需数据开放不得违反个人信息处理原则,必须严格关注大数据流转过程当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行为技术性日益凸显,使得互联网商业环境中技术竞争行为的法律性质变得模糊不清,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一步探寻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为全国首例分时出租视频网站VIP帐号使用时长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即爱奇艺公司诉龙镜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该案存在三个争议焦点:一是爱奇艺公司与龙镜公司、龙魂公司竞争关系是否存在;二是被诉行为是否具有不正当性;三是损害赔偿认定依据是否合理。首先,
我国股市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但由于股市尤其是中小板的成立时间较短,确实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致使股市出现一些原有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对于投资者情感的研究应运而生,为研究股票市场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微博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爬取个体投资者关于中小板的发文,再利用中文分词及情感分析技术构建情感代理指标DIS,然后加入换手率等5个代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已有了极大的增长,但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相异、文化隔阂及贸易逆差增大等原因,我国在境外媒体及大众消费者中的形象不仅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以上的恶化。尽管我国网民众多,但在国际互联网中话语权、文化输出能力都较弱,难以及时针对国际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做出反应。长期来看,互联网媒体倾向性报道不仅使外国民众对我国恶感加深,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探究互联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出口贸易尤其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发展,贸易过程中引进的新兴技术、先进设备与科学管理经验也令国内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以往我国依托“人口红利”这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一席之位,并逐渐成为了全球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拉动了国内就业增长。随着我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影响企业就业的因素与机制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在这其中,技术进步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已经逐渐超过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稳定发展的先锋部门。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其本身集聚和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在增强区域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成效斐然,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在调整时期,二者均存在集聚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其度量方式受到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区域生态效率作为衡量其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对社会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效率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内部聚合情况及其优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程度起着决定作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不仅仅为了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必须兼顾其所带来的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比例配置以及产业内的要素分配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果,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开展,但同时也面对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的挑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因此,随着国家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以及重视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的节能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循环经济是以区域为基
2018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颁布司法解释,指明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一模式因具备特殊优势很快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优选。但仅有一条解释而无细化条文规范独木难支,实践中程序适用乱象频发,检察机关诉讼地位如何、能否进行调解以及审判组织构成等都有争议,2021年这一司法解释修订仍未对存在的争议作出回应。此外,最高法、最高检发布批复肯定了诉前公告程序有履行必要性,但这对解决
行政协议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对行政协议纠纷的解决仍存在诸多争议。从抽样选取的样本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在行政协议的界定、无效行政协议的审查以及《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的溯及力这三个方面存在理论争议大、立法不明确、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关于行政协议的界定,司法实践中存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往往仅依据某单一要素就断然认定为行政协议,或仅依据协议双方地位平等就认定该协议属于民
聚众斗殴罪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以简单罪状的方式表述,从罪名定义到罪刑适用方面,较为笼统和宽泛。《刑法》第292条第2款所规定的聚众斗殴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问题上,存在诸多学术争论和司法疑难问题。因缺乏配套的司法解释和适用标准,故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斗殴罪何种主体转化成故意伤害罪的争议较大。从“肖能洁等聚众斗殴案”“高超凡等聚众斗殴案”“梁宏佐等聚众斗殴案”三个案件的争议焦点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