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营养化是现今绝大多数地表水体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众多富营养化湖泊均面临着由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的危险,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核心。然而,由于影响植被退化和恢复的环境因子与生态过程过于复杂,我们还未完全了解其中机理,从而无法有效利用所知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生长型与植物性状特征紧密相联,而植物性状的特定组合又决定了其对特定生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富营养化湖泊淀山湖的水生植被现状及长期演替的研究,结合环境因子与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的性状特点,探讨富营养化过程中沉水植被逆向演替的关键性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目前淀山湖水环境条件,分析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及演替趋势。主要结果如下:(1)1959年代至今,淀山湖共计录水生植物41种,隶属24科34属;50多年间,共消失10种,增加11种,外来或栽培种比例上升;1987年至今水生植被面积与生物量均急剧下降,尤其是根着水生植物群落,丧失达90%以上,但漂浮植物和外来或栽培种为优势种的群落面积和生物量增加,占目前水生植被90%以上;目前主要优势种生活型和生长型较过去均更适应扰动大、高营养的环境;目前浮游植物总生产力已远高于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淀山湖已成为藻型湖泊。(2)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具有的不同性状特点决定了其不同的分布和优势程度。大眼子菜型植物竹叶眼子菜干物质含量高,因而组织强度高,能在受风浪影响的大水体形成群落;小眼子菜型植物黑藻叶面积小、比叶面积大、叶面积/地上干重高且叶片集中于上层水体,在小面积水域具有极高的竞争优势,在湖湾极易形成致密的单种群落;苦草型植物苦草叶面积大,叶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下层水体,在透明度低的水体中无法获得足够光资源,因而其群落在淀山湖消失;富营养化水体中具生存优势的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叶面积小和叶片集中分布于上层水体,这均有助于植物更好的获得上层水体光资源。因此,水下可利用光的减少是驱动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演替的关键。(3)淀山湖真光层深度(Deu)冬季显著大于春、夏季,从北往南有增加趋势;真光层深度受悬浮物浓度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但解释率仅为33.8%;淀山湖春季Deu/H小于1和夏季高水位是制约水生植物自然恢复的关键因素;若要人工恢复植被,春季幼苗定植Deu/H至少应大于1,其对应的透明度应满足:SD>0.313H-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