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提出,语言的意义是由其在交流中的功能所决定的。他指出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翻译是一种传递语意的活动,从理论上来说,完美的翻译应该能实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三个元功能的对等。因此,很多学者用元功能对等理论来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包括文学作品、广告、诗歌、政治演讲、电影等等。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语言简洁,注重韵律,感情丰富且画面感十足。出于对诗歌艺术的欣赏,很多学者都为其翻译和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黄国文为代表的学者们已经证明了将元功能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古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上造诣极深,被后人称为“诗魔”。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01年,英国的汉学家翟理斯译出第一个英文版本的《长恨歌》,此后,陆续出版了数十个不同译本。本文作者将选择翻译家霍里斯所译版本以及杨宪益夫妇所译版本作为研究语料。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原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译者在实现元功能对等方面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作者将从三个元功能的角度对《长恨歌》的两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以及主述位结构的数据分析,较为客观地对两个翻译版本进行评估。数据分析结论如下:首先,从概念功能角度来看,六种过程在源文本和两个翻译版本所占的比例排名大致相同,且在源文本和译文中作用相似。物质过程是这首叙事诗及两个翻译版本的主要形式。但基于对源文本的不同理解,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做出了不同的调整。从总体数据和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在及物性方面更加忠实于源文本。第二,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看,译者都做到了语气与源文本基本对等。多数采用陈述语气。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会根据他们对源文本的理解更改语气以加强或削弱情感的表达。此外,在涉及情态词选择的九个句子中,杨宪益夫妇对其中三句情态词的选择实现了更好的对等效果。因此,虽然两个译本都基本实现了人际功能的对等,对比而言,杨宪益夫妇的情态词选择更加忠实于源文本.第三,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来看,简单主位是源文本和两个译本中使用最多的主位类型。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差异大,两个版本的译者都对源文本的主述位结构做出了调整。与源文本相比,两个译本都增加了对复项主位和小句主位的使用。本文从新的角度对《长恨歌》的翻译评估做出了尝试,进一步证明了元功能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对译者而言,对源文本及物性的研究有助于其理解诗歌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其次,人际功能可以体现诗歌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其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和源文本语气和情态的一致。此外,由于中英文表达存在很大差异,译者有必要对其主述位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