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由高原上诸地块在不同时期碰撞-拼合至欧亚大陆南缘而形成的,各地块间的碰撞-拼合过程及其持续效应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碰撞造成了大量的陆内构造缩短,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前就已有一定的海拔高度,形成白垩纪时期的初始高原。所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早期隆升历史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重建羌塘地块中生代运动过程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羌塘地块中生代古地磁学研究,并综合分析前人结果和地质资料取得如下结论和认识:(1)获得羌塘地块中侏罗世可靠的古地磁结果为Ds=245.2°,Is=54.1°,ks=113.9,α95=3.9°(构造校正后);早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结果为Ds=61.7°,Is=45.4°,κs=76.0,α95=4.3°(构造校正后)。古地磁结果显示羌塘地块中侏罗世的古纬度为34.6±4.6°N(参考点:32.7°N/89.4°E),早白垩世的古纬度为26.9±4.4°N(参考点:32.9°N/83.5°E)。(2)羌塘地块在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期间以7 cm/yr的速度向北运动,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期间其处于相对稳定的古纬度位置(30°N),并未发生明显的南北向运动。早白垩世期间羌塘地块位于25°N左右的古纬度位置。(3)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中生代运动过程的对比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显示两地块的碰撞发生在早白垩世时期。两地块在碰撞后西部地区的构造缩短500km,中东部地区的构造缩短有近千公里。早白垩世以来现今羌塘地块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020±280 km的南北向构造缩短。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在两地块碰撞后产生的南北向构造缩短很可能为青藏高原早期的生长和隆升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4)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规模自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期间逐渐扩大,至晚三叠世达到其最大宽度。晚三叠世后因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向北运动,导致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规模逐渐缩小,直至早白垩世时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碰撞,伴随着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