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词“了”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其研究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有关“了”的很多问题还存在着颇多的分歧和争议。本文以对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描写为基础,从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语法意义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方言相关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应该是解决这些分歧和争议,起码是其中一部分问题的路径。本文还将山西方言相关现象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近代汉语、山西周边方言作比较,尽可能地做到在方言研究中将“普—方—古”有机结合,以揭示山西方言助词“了”以及相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就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一定的推测,以期对汉语助词“了”的研究有所助益。文章共分五章,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三章,分别从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山西方言中与助词“了”相关的“动+将+来/去”结构和表“曾经”时体意义的“来”类助词进行了描写、讨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概述以往对现代汉语、近代汉语中助词“了”研究的基本情况、基本观点。简要介绍了山西方言、山西周边方言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第一章主要描写、分析了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形式。由于山西方言中与普通话中助词“了”语法功能相对应的语法成分一般表现为两个或三个不同的读音形式,所以我们采取了语音形式和句法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各方言助词“了”读音分成“两分”和“三分”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描写。从声母、“了1”的介音、“了1”的喉塞音韵尾、“了2”的介音及鼻音韵尾等四个方面,对“了”的读音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山西方言中反映出的“了”读音形式的虚化轨迹进行了拟测。本章还以山西河曲方言为例,对“了1”和“了3”的自由变读现象进行了描写。第二章是对山西方言助词“了”的句法分布、语法功能的描写、分析。具体描写了“了”在陈述句、祈使句中的句法位置,以及两个“了”分别表达的动作“实现”和“申明语气”、“新事态出现”的语法意义。山西方言中动态助词“了”的隐现情况表现出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特点,在有时间副词修饰限定的情况下,山西方言中的动态助词“了”也不能省去。本章还对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两个特殊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山西方言中存在一种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可能补语表达式“VC了1”,我们对这一结构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描写。在山西方言中,“了1”以及“顿(儿)”、“顿了1”、“顿家”等格式可以用在名词、名词短语以及动词和动词短语后,表“假设”。第三章是对山西方言与“了”相关的两个结构的描写分析。通过对山西方言“动+将+来/去”格式的描写,并与其它方言、近代汉语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根据山西方言中这一结构的结构形式、动词的语义特征、“将+趋向补语”的表义特征等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我们推测:山西方言中的“动+将+来/去”结构至少是从宋代以前就与共同语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而明清时期“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之所以能逐步代替“动+将+趋向补语”结构,很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了”、“将”都只是一个表音成分。现阶段的山西方言之所以未出现“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也正是因为方言中“动+将+来/去”的强势存在。另一个相关问题是山西方言中用来表“曾经”的时体意义的“来”类事态语气词。“来”类事态语气词在山西方言中表现为“来”、“来来”、“来了”以及“来嘅”等形式,用在句末,与普通话中“来着”的语法意义基本对应。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同时也指出本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