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制备(Ba,Sr)TiO薄膜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型的(Ba,Sr)TiO3(BST)薄膜,因为其相变温度可以根据不同器件特定的温度需要进行调节,在铁电材料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集成铁电薄膜器件及其相关的物理问题方面在目前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主要是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不同衬底上,制备BST薄膜的异质结构,并通过选取合适的电极、加入过渡层、以及掺杂的工艺,以实现薄膜微观结构的控制、改善薄膜的质量,提高BST薄膜的光电性质。这些实验结果将对BST薄膜应用于高密度动态存储器、微波调谐器件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帮助。本论文获得的一些结果概括如下:
   1.获得了使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BST/LaNiO3(LNO)和BST/Pt异质结构的最佳工艺参数
   通过对制备的薄膜微观结构、介电和电学性质的分析,确定了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LNO/Si和Pt/TiO2/SiO2/Si的衬底上生长Ba0.5Sr0.5TiO3薄膜所需的最佳工艺参数,例如沉积温度、Ar/O2气氛比例。采用LNO电极可以获得低温结晶(~300℃)的钙钛矿结构的BST薄膜;在600℃以上,BST薄膜呈现高度的(100)择优取向,薄膜中的颗粒精细均匀,介电常数和调谐性达到极大值;当Ar/O2比例为1:1时,薄膜的品质因子实现最大值,并且薄膜的漏电流最小;在Pt电极上生长的BST薄膜呈现(110)、(111)和(200)的无规取向;600℃以上薄膜的结晶性较好;当Ar/O2比例为3:2时,薄膜获得了比较高的介电常数,品质因子达到最大值。并对一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2.研究了不同上电极对BST薄膜电容器的介电和漏电性质的影响,实验证明Pt/LNO(10nm)上电极在不增加漏电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薄膜的介电常数
   研究了Pt、氧化物电极LNO以及双层结构的Pt/LNO上电极对生长在LNO/Si衬底上的BST薄膜电容器介电常数、调谐性能和漏电流密度的影响。其中,纯LNO上电极的厚度为比较厚的100nm;而双层结构中的Pt/LNO上电极中LaNiO3的厚度比较薄为10nm。与Pt/BST/LNO和LNO(100nm)/BST/LNO电容器相比,Pt/LNO(10nm)/BST/LNO电容器同时具有提高的介电常数、调谐性以及改善的漏电流密度;采用电容器的串联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Pt/LNO(10nm)/BST/LNO和LNO(100nm)/BST/LNO电容器介电性质的提高,发现界面电容密度的提高导致了的介电常数的增大以及调谐性能的提高;Pt/BST/LNO和Pt/LLNO(10nm)/BST/LNO漏电流密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Pt和Pt/LNO(10nm)上电极和BST之间具有比较弱的化学相互作用,保持了界面处势垒的存在,阻止了载流子的迁移;实验测得Pt/BST和Pt/LNO/BST界面处的势垒高度分别约为1.38eV和1.51eV。
   3.研究了LNO和SrTiO3过渡层对异质生长的BST薄膜的作用,获得了利用LNO厚度变化来控制BST薄膜生长的规律,以及实现调谐器件达到高品质因子的SrTiO3过渡层的最佳厚度
   研究了不同厚度的LNO过渡层对生长在Pt/TiO2/SiO2/Si衬底上的BST薄膜微结构、介电和漏电性质的影响。当LNO厚度为5~20nm时,BST薄膜具有(110)的择优取向;随着LNO厚度增加到80nm以上,薄膜改变为(100)和(200)的择优取向,这都不同于直接生长在Pt电极上的无规取向;相应地,BST薄膜内部的颗粒形状从混杂状态逐渐转变为棒状和球状,并且比较均匀致密;在LNO厚度超过20nm,生长的薄膜表面也变得更加光滑;比较厚的LNO过渡层能够有效地抑制BST和Pt在界面处的扩散,但LNO容易扩散进入BST薄膜内;介电性质的测量表明,在LNO厚度超过80nm以后,BST薄膜有提高的品质因子;由于LaNiO3的加入,BST薄膜的漏电流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随着LNO厚度的增加,会相应降低;BST薄膜的漏电行为也受到LNO厚度影响。在低压区,漏电行为随着LNO厚度的变化而改变,从欧姆传导转变为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在高压区,都符合Schottky发射或Poole-Frenkel发射行为。另外,在420℃的低温生长的BST/LNO/Si的多层结构中,加入不同厚度的SrTiO3(STO)过渡层,在STO的厚度超过10nm时,可以使BST薄膜的结晶性得到改善;在10nmSTO上生长的BST薄膜具有提高的介电常数和降低的介电损耗,同时,其品质因子达到极大值;漏电流的测量表明STO过渡层厚度超过10nm,可以有效实现BST电容器漏电流的减小。
   4.深入地研究了氮掺杂对BST薄膜性质的影响,发现氮掺杂的BST薄膜具有减小的光学带隙;同时,氮掺杂也会引入不同于纯BST薄膜的介电弛豫现象采用了不同能量和不同时间的氮注入对BST薄膜进行掺杂,对掺杂前后BST薄膜的表面化学组分、微观结构、光学性质、电子结构以及电学性质进行了仔细的分析。XPS测试发现,BST薄膜内存在替代型和填隙型两类N;由于氮的掺杂,在BST薄膜内引入了Ti3+/4+态,并形成了Ti-N键、O-N键、Ba-N键和Sr-N键;薄膜的表面钙钛矿的比例也在氮掺杂后有极大的提高,并且随着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的掺杂没有对薄膜的晶格参数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薄膜的颗粒变得比较细小;在石英玻璃上生长的BST薄膜在氮掺杂后,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而在Pt电极上生长的薄膜,在掺杂后则表面粗糙度得到改善;利用了单TL模型和Lorenz模型对波段为190-1100nm的对透射谱进行了拟合,发现氮掺杂以后,薄膜的折射率很大程度上减小,但消光系数增大;此外,BST薄膜的光学带隙随着氮的加入减小的比较多,主要是由于局域的N2p态处于价带上方引起的。氮掺杂以后,生长在Pt电极上的BST薄膜的介电常数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其介电损耗也相应得增大;通过对介电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得到:氮掺杂后,在100-300K的温度范围,出现了介电驰豫现象,这种介电驰豫可以归为MW驰豫,是由于氧空位的一次离化使薄膜变成了多层结构导致的。BST薄膜介电常数的提高和损耗的增加主要是室温附近的Maxwell-Wagner驰豫效应造成的;同时,也观察到了纯的BST薄膜在相变温度附近存在类似于PMN-PT的驰豫型铁电行为,而在高温时的介电驰豫是由于氧空位和Sr或Ba空位形成的结合体的移动引起的类德拜驰豫;薄膜的漏电流也随着氮的掺杂稍有下降,可能与表面粗糙度的改善和具有不同电导率的介质界面处形成了势垒的原因。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非线性介质中线性作用(衍射效应)和非线性作用的精准平衡,光束可以保持初始状态不变在介质中传输,即形成空间光孤子。在光学应用方面,实验上空间光孤子已经实现了在信号处理、全光器件、寻址和光控光等方面诸多应用。为了实现空间光孤子更多的应用,从理论上研究空间光孤子的传输特性,揭示其内部相互作用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非局域非线性模型(Snyder-Mitchell模型)的提出,光孤子的研究由局域介质扩展到
波形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物理实验信号读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信号波形的直接数字化可以保留信号几乎全部的物理信息,从而能够进行最为精准的物理分析。近年来,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波形数字化的性能越来越高,功耗和成本却日渐降低,使用波形数字化技术进行物理实验信号读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各种物理实验的特点不尽相同,他们对读出电子学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不同的物理实验,需要设计相应的波形数字化方案。本文针
学位
暗物质的存在已经被宇宙学研究与天文学观测所证实。作为当今物理学界的前沿,国内外许多实验组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探测实验,然而从“暗物质”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80多年,这些实验还未探测到暗物质,人类对暗物质粒子的本质也仍然一无所知。  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方法通常分为对撞机产生、直接探测和间接探测。其中直接探测实验需要严格抑制本底事例,搜寻在统计上超出本底事例的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散射(核反冲)信号。
气体探测器是现代粒子物理实验中不可或缺的测量装置。近年来,随着技术工艺的进步以及物理实验需求的提升,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icro Pattern Gas Detector,MPGD)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微网结构气体探测器(MICRO-Mesh-GASeous-structure,Micromegas)和电子倍增器(Gas Electron Multiplier,GEM)。因为空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等特性,在光通信、光传感、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特别的是,由于二维材料独特的电子结构,伴随入射激光强度的增加,其表现出独特的超宽波段、超快响应等优异特性,已经成为非线性光学和激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非线性光学材料在激光物理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非线性光学器件中,寻找高阈值、宽带响应的非线性光学材料一直是其
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业务需求也不断壮大。在室外等开放场所,全球定位系统(GPS)因能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LBS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室内场所,由于建筑物阻挡等原因,GPS很难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这些年来,室内定位得到广泛关注,各种室内定位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现有的室内定位方法,根据不同的技术类别,可分为声学、光学和射频(RF)等方法。  由于RF信号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消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芯片的性能和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到工艺、电压和温度(Process、Voltage、Temperature,PVT)等偏差因素的影响,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阶段需要为芯片预留充足的时序余量,以保证芯片在最差条件下仍能正确工作。同时,当芯片工作于低电压下(如近阈值区)时,芯片受PVT的影响加剧,导致预留的时序余量进一
学位
石墨烯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宽带吸收、透明等属性,使其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光电材料,可用于开发高速可调的CMOS兼容硅基光源和调制器。本课题针对石墨烯的电光可调特性做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在电吸收调制器、纳米天线增强硅波导调制器以及高速可调的MIS隧穿光源等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SPP波导调制器,与传统SPP波导调制器相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