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残疾人具有双重的弱势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在日常家庭生活、受教育、从事农业生产、就业、居住环境、娱乐、与人交往、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受到社会排斥。
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镇农胜社区农村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他们的生存现状:身体残疾给残疾人带来重重的生活障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获得的信息资源较少;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生活水平低;二三产业从业率低,大多数已就业者仍在从事农业日常劳作;社会歧视现象严重,精神生活不容乐观。在对农村残疾人的情感支持网、实际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亲属关系的支持多于非亲属关系的支持。特别是家庭支持在农村残疾人的经济支持、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家庭是情感寄托的第一场所。通过对实际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的研究得出等价偿还、礼尚往来是农村残疾人在实际支持和社会交往中遵循的基本准则,理性选择是其社会交往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农村社会实施一个支持残疾人“政府——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一个政府、社区及家庭等都有责任、动机和行动来支持农村残疾人、帮助农村残疾人扩大社会支持网的制度框架。认真贯彻落实与农村残疾人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确认居民委员会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及其属性,大力发展包括居民委员会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从根本上让农村残疾人走出生存困境。笔者认为,唯有建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弥补残疾带来的缺憾,才能使农村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