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级区属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50878092,2008-2010)中的理论应用型研究,为本基金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为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与依据。力图明晰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的概念、特征等基本属性,研究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的内在属性等。本文一共分六个章节进行论述。论文首先从分析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建设现状着手,指出了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一些现状问题。这些问题都表明了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建设缺乏稳定和统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标准的缺乏,导致地标建筑的盲目建造,从而使城市特色空间造成混乱。倘若我们从级区理论入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章对级区及相关理论作了阐述。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级区理论可以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评价提供一个参考系统。审美心理学、建筑审美学、系统论等理论也为下面若干章节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本章节研究分析了影响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判断的因素,主要有审美主体的特性以及城市地标建筑的审美特征,城市地标建筑的审美特征有形体、比例尺度、色彩材质、背景环境、历史文化特征等。第三章主要是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及其属性的研究。该章节首先阐述了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的概念以及三种常见的划区方式。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所指的即是审美时空的范围,是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所属的特定范畴。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所指的范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经验来源于城市功能分区,分析得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区”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时空混容性的属性特征。第四章主要是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及其属性的研究。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分级是由审美主体根据城市地标建筑的形体、比例与尺度、色彩与材质、背景环境、历史文化等审美特征来综合评定城市地标建筑的层次,划分等级,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手段将评价结果表示出来供人们进行辨别和参考。“木桶效应”与“长板效应”为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的评价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依据,AHP层次分析法则对不同审美客体的多项审美特征的评价判断提供了方法,expert choice软件将这一方法转化成直观的图表方式。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具有隶属性、层次性以及相对性。论文第五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得出了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具备稳定性、层次性、关联性这三大属性。级区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成立的前提。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系统”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系统基础上。级区系统具有层次性,都具有相对应的城市、区域、单元空间层级。级区系统的“区”与“级”具有关联性,它们密不可分。论文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简述了对城市地标建筑审美特征级区属性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农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在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食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农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查阅、
辽饷、剿饷和练饷,是明末的三项赋税加派。明朝政府加派三饷,目的是为了对付关外的满族贵族势力、镇压农民起义,但结果却促使社会矛盾的更加尖锐,更激起人民的反抗怒火,加速
会议
本文从东方公司研究院的IT现状和未来设备管理入手,对大规模集群自动化运维模式和工具进行分析,提出IT运维自动化概念。通过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维自动化的目标和方法,介绍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21例行TURP术患者中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并发术后出血4
监事会制度是我国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目前应当完善而不是取消监事会。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普遍行同虚设的具体原因是由于现行监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的专业性普遍不足
目的:评价封闭式引流与开放式引流法对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期应急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患牙随机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引流2组,进行应急处理,后期
<正>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06-6ISBN:9787530644768作者芦原义信(1918-2003),系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
执行力度的缺少是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实质性表现的主要表达方式和载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在动力。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
近年来,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东部地区凭借其临海的天然优势和早期国家政策的倾斜占据着全国大部分优势资源,经济总量也一直遥遥领先,而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