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兼及话题流变与叙事方式,研究时段大致限定在1898-1918这二十年间,研究资料包括这一时段与此历史叙述有关的报刊杂志、文人著述、戏剧演出等。 本论文要处理的是,作为历史记忆的“晚明”,如何被反复重提。“晚明”记忆之于晚清,并非只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即借助明季历史建构起政治层面的国族认同。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晚明话题的流行,并非单纯怀旧;希望借鉴历史,为现实提供一定的参照与提醒,是民族主义革命激情以外,晚明记忆在清末民初获得合法性的重要环节。如此“晚明想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复调与变奏令人目不暇接;其参与人数之众多、言说方式之差异、讲述内容之分歧,使之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话题盛宴。 就文化现象与文学特质而言,晚清与晚明之间“异代同感”的相似性,近年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然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晚清文人如何发现、重塑了晚明,晚明“历史”又如何复现、作用于晚清,这一整体而驳杂的文化奇观,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这正是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导言”清理了关于清末民初“晚明想像”的研究现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同时对论题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展示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布局。 第一章、第四章以话题为中心,分别处理了“晚明三大家”与晚明女性在晚清如何被建构与叙述的问题。“三家从祀两庑”与“秦淮风月”追忆,成为其中要梳理的重要命题。 第二章以心态为中心,描绘身处“国族”与“文化”夹缝间的“政治遗老”与“文化遗民”,在清末民初的易代飘摇中,如何面对并想像晚明,进而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价值取舍与生存状态。 第三章以事件为中心,围绕着“明遗民录”的撰写与流行,明末清初的士人节操与尚武精神,成为清末民初的集体追求;而结社行为作为上法晚明气节的最佳样板,更是此种姿态模仿的经典身影。号称“几、复遗绪”的南社,无疑是解说这一现象的最佳切入点。 第五章、第六章均以文体为中心。第五章探讨作为“野史”、“小说”、“名物文章”的“晚明想像”,因何大量出现于清末民初,同时,此种文体形式特有的美学品质,又对“晚明记忆”的定性与定型带来重要影响。第六章探讨改良戏曲与文明新戏如何加入到“晚明想像”当中,较之知识分子希图借助历史记忆觉世醒民的努力,民间于此的接受,却似乎另有侧重。夹在文化启蒙与市场消费之间,历史叙事将更多地在常规与突破之间寻求稳妥的平衡。 “结语”谈及1910年代中期以后,“晚明想像”渐次回归书斋,并演变成为学术课题。清末民初对晚明历史的重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想像晚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