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形态学、群体遗传学角度对我国东部沿海(江、浙、闽)5个群体的缢蛏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缢蛏主产区福建与浙江的缢蛏进行了生长对比的研究。
基于13个形态性状从形态度量学的角度,对我国东部沿海5个缢蛏群体进行形态变异的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象山野生群体和浙江台州野生群体形态最为接近,福建漳湾镇养殖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53.61%,主成分2为17.78%,累积贡献率为71.39%。判别分析结果表明,5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5群体缢蛏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92.86%-100%,P2为85.71%-100%,综合判别率为94.20%。
采用PCR技术对福建缢蛏的霞浦野生群体(WP)和漳湾养殖群体(CZ)进行了ITS-1和ITS-2的多态性分析,获得长度分别为495bp的ITS-1和485bp的ITS-2核苷酸序列,其中分别包括25bp和22 bp的插入缺失。ITS-1和ITS-2片段的T、C、A、G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6%,30.2%,28.3%,29.7%(ITS-1):16.2%,33.7%,19.5%,30.6%(ITS-2),A+T含量显著低于G+C含量。序列分析显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多态位点数、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了1.0、40、10.54(ITS-1);0.96、27、11.91(ITS-2)和1.0、28、8.23(ITS-1);0.96、28、10.16(ITS-2),揭示出福建两个缢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其变异主要源于碱基的插入和缺失,野生群体的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但是遗传组成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
基于核糖体ITS-2标记技术对我国东部沿海的野生缢蛏资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群体ITS-2序列碱基组成(T、C、A、G、A+T)平均为16.3%、34.0%、19.1%、30.6%、35.4%,A+T含量显著低于G+C含量。序列分析显示,在所有群体的82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6个单倍型、52个核苷酸多态位点,26个插入缺失位点,单倍型多态性为0.961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0.5198。其中象山群体的单倍型多态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最高。射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在福建宁德缢蛏养殖池塘中,对2个福建群体和1个浙江群体的缢蛏群体进行了生长性能比较研究。经过190天的饲养,3个群体的绝对增重率依次为浙江小规格群体>福建大规格群体>福建小规格群体,其中浙江小规格群体与福建小规格群体之间的体重增长量达到了显著的差异(P<0.05)。3个群体的瞬时增长率依次为浙江小规格群体>福建小规格群体>福建大规格群体。其中浙江小规格群体与福建大规格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绝对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浙江群体的生长速度要比福建群体的生长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