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使中国的就业市场具有异常激烈的竞争性,劳动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源稀缺、区域间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差距及招聘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现象加剧了就业情况的恶化,因此,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可缓解招聘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的囧境,实现各取所需、人岗匹配,人情资源可有利于求职者优先获取稀缺资源。而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和对稀缺资源的垄断控制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市场经济,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成熟、系统的中介调节机制和通道,就业市场主体的公平和良性竞争意识薄弱等现象都为社会网络求职效应的发挥留足了空间和动力。尤其在注重关系和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下,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个体在潜意识里渴望和依赖能够融入到社交网络圈,这一典型文化特征更加助推了社会网络求职效应的发挥。对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研究的文献回顾和梳理,有助于比较社会网络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对不同主体的求职效应差异,多角度认识社会网络在就业市场的运行和影响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社会网络机制在个人主义视角和结构主义视角之外,拓宽了解释个体工资差异的视角,并以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弥补了就业市场上政府调控无效和市场配置失灵的缺陷。研究社会网络对劳动力求职过程影响的运行机制,也可以为学者们以更全面的视角剖析非正式制度在就业市场中的影响提供参考。社会资本作为资本家族中的成员,和人力资本、物力资本一样都可以从微观上改善个体收入状况,从宏观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随着社会网络对劳动力求职过程影响的的消极作用或负效应在我国就业市场上的逐渐显现,社会网络治理机制在中国国情下的推崇受到质疑。通过对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研究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回顾,本文试图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规范运行、调节中介系统和网络治理机制的建设、企业招聘和个体求职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网络的概念、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观点、求职效应的研究范畴、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网络的测量方法和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研究在整个网络范式研究中的地位。之后,本文从网络结构、是否借助了社会网络求职和关系强度三个维度对社会网络求职效应的中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最后,论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从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研究的内生性问题、社会网络强弱关系的划分和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在宏微观层面的冲突三个方面说明了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求职效应、揭示“关系型”社会资本在中国背景下的求职效应和一些被遗漏的微视角三个方面尝试对未来学者的研究视角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1)论文不仅通过以测量维度为纵向脉络,以求职效应为横向线索这一新的综述框架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而且对文献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社会网络的求职效应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学者们继续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样本数据,以更加严谨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网络的运行机制做出更深层次、更有说服力和更普适的解释提供借鉴。(2)论文清晰的界定和梳理了社会网络和中国本土“关系”二者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在研究中国本土“关系”时对社会网络概念的混淆乱用,厘清社会网络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从而为以后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