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藻酸双酯钠(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 PSS)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海洋多糖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但目前PSS的药物制剂仅仅有普通片剂及注射剂,且质量标准不够完善,尤其是其固体制剂缺少对溶出度的考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同时,PSS普通片剂存在需多次给药,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生物利用度低,患者顺应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PSS的缓释制剂等新剂型是临床上的迫切需要。本文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十八醇作为骨架材料,分别采用湿法制粒和熔融制粒两种方法对PSS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方法的片重差异,片剂硬度和工艺操作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熔融制粒方法更适合于PSS缓释片的制备。根据PSS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特点,本文分别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方法和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PC-HPLC)法对PSS缓释片的含量和体外释放度测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HPGPC法在多种凝胶色谱柱上未能将PSS与辅料完全分离,PSS与辅料色谱峰存在部分重叠;但将Shodex OHpak SB-806 HQ色谱柱与TSK gel G3000 PWXL色谱柱进行串联,可使PSS与各辅料的分离得到明显改善,而且采用峰高定量因可有效降低色谱峰少量重叠的影响,比采用峰面积定量具有更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适合PSS缓释片的含量测定。采用PC-HPLC法将PSS缓释片进行降解和衍生后测定,各辅料不影响PSS的含量测定,在0.3~12 m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3),精密度RSD为1.4%(n=5),重复性RSD为3.4%(n=5),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PSS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测定。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HPMC、CMC-Na和十八醇用量对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进一步运用正交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了优化,并采用释药动力学模型对PSS缓释片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PSS缓释片的最适处方为HPMC、CMC-Na和十八醇的用量分别为片重的15%,10%和10%(W/W)。按最适处方制备的PSS缓释片在2、6、12 h内可分别释放药物30.3%,70.9%和95.5%,其药物释放行为符合一级方程,并以Fickian扩散和骨架溶蚀两种机制协同作用释放药物。本文对PSS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辅料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和处方的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药物释放行为符合一级方程的PSS缓释片;并建立了适用于PSS缓释片含量测定的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建立了适用于PSS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这些研究结果为PSS及其它海洋多糖药物缓释制剂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和参考,在降低PSS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顺应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