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妇产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子宫颈癌患者100例及宫颈正常者30例。所有子宫颈癌患者术前未行放化疗,且经病理确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2.通过测定子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 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阳性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探讨子宫颈癌新生血管形成机制。3.通过测定子宫颈癌不同中医证型中TSP-1、VEGF-C的阳性表达及MVD计数,探讨子宫颈癌各中医证型与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的相关性。4.通过对中医络病理论的文献分析,根据子宫颈癌的西医研究进展,从临床实验进一步将络病理论与子宫颈癌的血管生成机制联系起来,首次提出基于络病理论的子宫颈癌的中医病机,以期运用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对本病的治疗。方法:选择子宫颈癌患者100例,然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宫颈正常者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Immunohistochemiscal S-P method)检测两种不同宫颈组织中TSP-1、VEGF-C的表达量及MVD计数。结果:1.子宫颈癌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比例为湿热瘀毒证占55%,肝郁化火证占23%,肝肾阴虚证占14%,脾肾阳虚证占8%。经统计分析,各病理类型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子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而其中TSP-1的阳性表达率则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中医证型依次由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化火证、湿热瘀毒证逐渐加重,VEGF-C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呈增高趋势,TSP-1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癌组织中TSP-1、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及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子宫颈癌的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中湿热瘀毒证比例最多,肝郁化火证次之,肝肾阴虚证第三,脾肾阳虚证最少。2.子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TSP-1的阳性表达率则恰恰相反。这提示了新生血管形成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SP-1抑制子宫颈癌的血管生成,VEGF-C则促进血管新生。TSP-1的减少与VEGF-C的增多共同促成了子宫颈癌的新生血管形成。3.子宫颈癌组织中的TSP-1及VEGF-C的阳性表达与各个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TSP-1的阳性表达率随着本病各中医证型由湿热瘀毒证、肝郁化火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的演变逐渐递减,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则呈递增趋势,但与患者年龄及病理类型无关。4.基于络病理论的子宫颈癌的中医病机为络虚不荣、络道亢进、络息成积,其中络虚不荣为始动因素,而络息成积则为关键环节。这提示了络病贯穿子宫颈癌的整个发病过程,络虚不荣促进子宫颈癌血管生成,而络息成积对其血管形成占主导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可依据辨证施用通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