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水平下降。住区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住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需求使得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规划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下的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指标,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量化依据,研究基于量化指标的场地布局评价方法,可为住区整体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首先调研
【基金项目】
:
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基于城市级的热像和空气品质识别的智慧城市感知研究(编号:2018A050501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水平下降。住区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住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需求使得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规划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下的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指标,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量化依据,研究基于量化指标的场地布局评价方法,可为住区整体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首先调研广州市200个住区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单体形式、容积率、建筑高度、楼型、室外活动场地功能、架空层设置等基础信息,归纳总结广州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型。其次,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6个住区室外活动场地进行环境测试、人群观察记录及问卷调查,收集场地环境数据、居民室外活动行为特征及各季节环境喜好。在各季节基础物理环境背景下,基于调研结果确定以人群感知明显且活动行为随之规律性变化的风环境风速、光环境日照阴影作为主要衡量因素,对其进行组合环境的季节性指标提取。利用提取到的基于各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需求的季节性指标评价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各季节环境模拟工况,各工况以满足该季节该年龄段活动需求的场地风光环境合格率作为结果输出,对比分析建筑布局形式、建筑东西向间距、建筑南北向间距、单栋建筑底层架空率对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布局的影响。模拟结果得出,建筑布局形式对住区室外活动场地风光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可作为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布局规划中主要考量因素,单栋建筑底层架空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可在设计中结合住区室外风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住区建筑布局形式中,O字型全围合、C字型半围合的布局形式场地环境指标合格率较高。最后,结合广州市光大花园三期的住区案例,以两类主要活动人群的季节性活动需求为基础,分析其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本文依据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需求提出室外活动场地的风光环境评价指标,旨在为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可量化的评价依据,并为场地规划提供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对住区的整体规划具有指导及改善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民居作为连接古代和现代建筑的桥梁,经多年演变和发展后,形成了大量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经验。潮汕、客家民居是中国岭南传统民居的重要分支,与当地湿热气候相适应,二者虽在地理、气候、文化等方面有差异,但在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具备相似性。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判断民居整体的性能优越性以验证气候适应性;二是分别挖掘和量化二类民居气候适应性手法和取值特点并进行初步对比分析;三是对量化策略进行现代农宅验证与
<正>2021年6月湖北省财政厅启动实施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谷城县成为全省首批8个试点县市之一。本文通过对谷城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解剖麻雀”,了解谷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在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用户的心理或生理指标产生变化时,会通过个体适应性行为和环境调节行为以满足自身舒适度。一味地追求舒适度往往容易忽略背后所产生的能源代价,用户的环境调节行为对建筑能耗有直接影响,优化用户行为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进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用户行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变化特征,用户舒适度与建筑能耗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必须关注用户主观感受、具体环境调控行为和室内环境质量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更快的生活节奏、更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社会焦虑情绪增强,精神疾病频发。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借助“恢复性环境”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健康。声景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恢复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古典园林已由私家园林演变为向大众开放的城市绿地,但其声景恢复性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针对岭南四大名园,首先,通过客观声级测量及主观听音记录,确定现存岭南园林的声景特征;之后,对游客进行问卷
作为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大参数之一,相对湿度不仅关系到人体舒适与否,还关系到建筑运行能耗的高低,相对湿度的合理设置对于平衡能耗与当地人群的舒适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已有大量关于湿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研究,指出偏热温度下相对湿度对于人体热舒适的不利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热感觉等心理热反应,忽略了人体与湿度相关的主观感受,如湿感觉、湿可接受度等心理湿反应,这些感受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对室内环境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加大,深圳的轨道建设在2001-2022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由于考虑建设成本及场地因素,深圳有不少线路采用高架轨道。深圳高架轻轨沿线区域一方面因交通便利增加了大量人流,另一方面因土地资源的紧缺催生了不少高层以及超高层住宅。而高架轻轨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比地面道路噪声强度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对线路两侧的声环境影响更严重;且高架轻轨噪声的噪声成分以中低频为主,其传播有自身的特
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公众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城市空间对城镇居民的健康促进成为学界的关注重点。一方面,国家政府提出了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愿景,健康治理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另一方面,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也对相应的城市空间提出要求。已有研究在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动行为的影响从不同空间尺度展开,但较少结合街道层面的人口特征展开进一步研究,缺乏对基层实行主动健康治理形成指导建议。为探究促进街道主动健康治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
在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时期,复杂的存量条件使城市更新面临更多的挑战:部分项目在建设中未能尊重所在的存量环境,造成地区风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保护风貌”的舆论压力下,部分地区正常的拆改诉求被搁置——因此加强对城市形态的发展管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管控手段极具重要性。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详细规划是针对地块建设强度和用途管控的实施依据,是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的最直接管控工具,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详细规划应针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呈现出主体资源殆尽、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该类城市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成为现实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其兴衰与工业密不可分,新增工业用地作为工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科学认知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