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市商业银行,经历近20年的改革发展,其资产规模急速扩张、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发展潜力的主体之一。但在扩大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规模效率问题,即如何在规模与保持良好的规模效率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实力,更要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而当前区域经济已不仅仅局限在行政划分,更大范围的经济圈层已纳入整体战略发展。因此,本文从经济圈的角度,分区域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比较,有利于城商行找准定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以经济金融发展领先的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主体,首先梳理了经济圈特征对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对比了当前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城市商业银行分布、中心城市城商行跨区域扩张的特征。并综合中介法、扩展的中介法、对偶法、现代法的思想,选取2006-2013年44家城商行276个样本点的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建立了4个固定效应模型,并讨论了不同模型的关联性及适用范围。选择适当的模型,从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中心城市城商行效率梯度三个方面,对比了三大经济圈城商行规模经济性,并评价了跨区域扩张中规模效率及风险的区域差异。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规模扩张并不代表规模效率,小型城商行规模经济值表现出更大的波动,同样可以具有规模效率。第二,三大经济圈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规模效率在改善,长三角地区的规模经济值逐年下降明显,环渤海地区改善幅度相对平缓,泛珠三角地区的变化幅度最大,但近年有翘尾现象。第三,规模效率表现出与城市梯度相一致的特征,处于第一梯度中心城市的城商行规模效率均高于第二梯度中心城市。第四,跨区域经营的规模效率有明显的类别差异。以全国范围、经济圈内、省内经营的规模效率依次排序,但省内经营更有利于风险控制。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合理定位,不应走盲目的粗放式跨区域经营道路,首先要立足于本经济圈,条件成熟时可适当扩张到外经济圈及其中心城市,并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公司治理改善等途径,来提高整体的规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