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最璀璨的明星。从他的诗歌在当世流传开始,到一千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品评与研究从未间断,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已有的研究成果视角多种,方法多样,但采取传播学的视角,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将其漫游活动与创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的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展开。本文即尝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考察李白的漫游活动入手,通过对他漫游期间的诗歌创作的评析,力图探讨漫游活动对其诗歌创作的传播及对创作的推动意义。全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李白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文章第一章与第二章即围绕李白漫游活动及其创作进行分析,第三章着重探讨传播方式及其意义。漫游活动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其行迹较难确定,文中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纳李白“两入长安”之说,大致描述了李白的漫游路线,将李白一生的长途漫游活动归结为四次,即“出蜀漫游”、“一出长安”、“二出长安”和“盘桓江南”。李白的一生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也是在创作中度过的,他的漫游经历与创作活动紧相联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他的诗歌是在漫游中传播的。换言之,即漫游本身就是诗歌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漫游活动中,李白的诗歌创作以登览怀古、山水游历、赠答送别、干谒交友最为突出。文中运用加入“语境”因素的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对李白的漫游诗歌进行了分题材分析。借鉴“语境”原理,进行了如下探讨,认为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心态是李白漫游的时代力量,唐代各阶层对诗歌的喜好是李白诗歌广为传播的群众基础,李白的漫游活动构成了李白漫游诗歌传播的传播学“语境”。以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而论,李白漫游诗歌的传播,“信息”的发布者为李白,而受众则为李白的好友、所干谒之人、所路遇交往之人等等,“信息”的内容除了李白的作品外尚有李白独特的姿容与气质。李白漫游诗歌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题壁、送人、赠别、干谒。题壁诗歌是最具传播功能的诗歌,它直接题写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潜在着几乎无限的受众,可以说这是发表诗歌,使诗歌快速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赠答、赠别诗歌也具有传播功能,临行时的以诗赠别本身就是一种诗歌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意义,赠答诗则需要通过寄信、托邮吏代劳、托友人捎带等方式进行传播。干谒诗是作者主动地有意识的传播自己的诗歌,进而“推销”自己,因此干谒诗的传播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这些活动产生的诗歌本身即具有不同的传播意义,而编集传播则是李白主动传播自己诗歌的一个重要渠道。李白漫游活动诗歌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在共时态上,李白漫游诗歌的传播学效果是使得李白的声名远播;在历时态上,则体现为更加有助于李白诗歌的保存与流传。随着李白的漫游范围扩大以及文集的编纂,越来越多的诗歌具有了传播功能,其传播学效果就越来越显著。李白诗名大著的效果,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漫游创作随漫游活动的传播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