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它更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危、经济进退、民生祸福以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它始终引起我国政府和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以粮为纲”、“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方针。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古人“衣食足,仓廪实”的梦想,粮食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此时,放松粮食生产的思想观念有了抬头。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认为我国粮食严重过剩,粮食问题已经过关,粮食生产已经不重要了。因而出现了“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少种粮食,解放思想,就是争取不种粮食”的错误观念。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国已加入WTO,在我们国内生产的粮食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粮价,而且品种、质量低劣的情况下,应利用比较优势原则、扬长避短,甩掉粮食自给的包袱,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这些思想观念都脱离了我国的国情、粮情,是十分有害的。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正确地分析和把握我国国情粮情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建立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问题,是迈向新世纪后,粮食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文件。可见,中央早已认识到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经济、政治意义。 本文即是试图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供求状况发生阶段性变化和实行市场经济,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作一系统研究,在全面理解我国粮食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水平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澄清在粮食问题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并力图找到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介绍、理解世界粮农组织(FAO)关于“粮食安全”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和实行市场经济、加入WTO的新形势,阐明我国粮食安全内涵的基本点;第二部分是阐述强调“粮食安全”是适应粮食供求、人们消费新变化,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已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是粮食问题上的一种思维创新。第三部分是从粮食供求状况,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水平,以便得出粮食安全状况良好的结论。第四部分是在实事求是评价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良好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粮食问题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第五部分是系统地探讨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