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诗人(поэт)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构成了俄罗斯诗坛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传统,从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后期,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诗人多、涉及流派广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的茹科夫斯基、巴丘希科夫、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凯、普希金、莱蒙托夫、杰尔维格、巴拉丁斯基等许多诗人笔下都有不少以诗人(поэт)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其中不乏富有影响力的佳作,例如普希金的《诗人》、《诗人与群氓》、《致诗人》,莱蒙托夫的《不,我不是拜伦》、《预言者》,巴拉丁斯基的《最后的诗人》,维涅维金诺夫的《诗人》等。纵观俄罗斯诗歌史,诗人题材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并且与同期欧洲国家诗坛相比,俄罗斯诗歌中该题材的诗歌无论从数量还是广度方面都独树一帜,形成了俄罗斯诗歌中的一中特有风格。诗人形象的艺术内涵、思想深度、象征意义和发展演变脉络等问题值得探究分析,因而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诗人形象的产生渊源和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诗人形象结合其创作特点和时代背景分别进行探究,以期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俄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诗人”主题。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三部分为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诗人形象溯源,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对俄罗斯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诗人形象进行分析;第二章分析十二月党人诗人笔下的诗人形象;第三章挖掘哲学诗人笔下的诗人形象;第四章分析普希金圈内诗人笔下的诗人形象;第五章主要研究普希金诗歌中的诗人形象;第六章论述莱蒙托夫作品中的诗人形象。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初步结论。